inner-banner

讲座回顾 | 王克非教授:选题意识与选题价值

发布人:李嘉妮

12月4日下午,北京外国语大学讲席教授、北外语言所副所长、《外语教学与研究》主编王克非教授来到海琴6号A230会议室,为国际翻译学院线上线下的师生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选题意识与选题价值”的精彩讲座。王教授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培养选题意识、体现选题价值,为与会者的学术科研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副院长周慧教授等学院领导、老师出席讲座,各年级学生积极前来学习,杨承淑教授在线上担任主持。

 

讲座伊始,王教授将自己的研究经历向与会者娓娓道来,清晰的选题思路贯穿始终。他结合自己对传教士的选题研究提醒大家单纯的兴趣远远不能成为深入研究的支撑点,自身积累不够、文献资料不足、缺乏合适的切入点等问题都可能成为对所选题目进一步探索的阻力。关于“换题”,王教授体会颇深。他认为换题是一个读书、思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才能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谈及选题价值时,王教授强调了选题的学术性、延续性和拓展性。决定换题以后,王教授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与深入的思考,确定对严复与日本学者中村正直翻译《论自由》进行比较研究。在筛选题目的过程中,王教授充分强调问题意识,即选题要突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目标,王教授的硕士论文选题正是基于其“翻译史同思想史紧密关联,语言是文化信息最主要的载体,翻译是为了深层次的文化沟通”的观点。

 

王教授的翻译文化史研究随着他在这一领域的持续耕耘而生根发芽,并最终结出累累硕果。“从硕博到教授,一条路走来,选题是起点”。从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选题出发,在不断的阅读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深入剖析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力,王教授在翻译文化史研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与会者的思绪紧紧跟随着王教授,大家全神贯注,听得津津有味。

 

最后,王教授总结道,选题意识的关键一是基于读书,二是基于思考,三是基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筛选时题目时,要注意选题的学术性、延续性和拓展性。为此,我们尤其要树立国际视野、比较视角,关注国际学界动向、努力赶上国际学术前沿,在比较中既有鉴别又有借鉴。

 

在互动环节中,与会者纷纷就自己在研究中遇到的疑惑向王教授请教,王教授一一予以耐心细致的解答,师生们表示受益匪浅。

 

王教授结合个人的研究经历,授人以渔,使得与会者不仅在选题方面收获颇多,对翻译学科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为我院未来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有益参考。王教授对于科研的严谨态度和广博视野给了师生们深刻的启示,成为我院师生宝贵的精神养分。王教授对读书、思考和国际视野的强调,与我院“国际视域、中国立场、大文科知识结构和双外语运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希望师生们能够谨记王教授的教诲,习其学术精神,开拓自身视野,力争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更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