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春风化雨支教行,翻院学子家国心——国际翻译学院优秀校友人物志支教篇(1)

发布人:李嘉妮

        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坚持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到西藏、云南等地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队伍。国际翻译学院坚持培养学生“育人育己、服务人民”的家国情怀,翻院学子积极响应学校及学院的号召,迄今共有八位校友曾在就读期间参与研究生支教团,远赴西部投身基层教育教学岗位,充分体现了中大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发扬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谱写新时代的青春篇章。

 

        为了鼓励翻院学子将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向所有挥洒青春赴西部支教的翻院校友表示崇高的敬意,国际翻译学院推出优秀校友人物志——支教篇,记录翻院学子的支教经历。

 

蓝育惠

 

中山大学第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国际翻译学院2015届硕士研究生

 

所获荣誉

 

2010-2011学年度中山大学国家奖学金、中山大学一等奖金;

2013年西藏自治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

2014年度中山大学“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

 

 

    于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在西藏林芝地区第一中学支教(后借调共青团林芝地区委员会学校少年部工作),毕业后考入省委保密办(省保密局)工作至今。

 

支教感悟

 

         “因为我想给那里的孩子带去一点光,照亮他们脚下的路,告诉他们外面世界的样子。星火之光,也许微弱,却也温暖。”

 

        回答完面试老师,我就带着这样朴素的想法和队友一起踏入雪域高原。一年不长的时间却充满挑战:每天清晨流鼻血、被跳蚤咬到痒得彻夜难眠、驻村的地方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和队友一起挑水劈柴生火做饭……支教期间,我们勤耕三尺讲台,语数英政史地全面开花;广连公益资源,开展“淘孩子一个心愿”、“一帮一”助学项目、暖冬行动等接力计划;深启逐梦之心,开展梦想课堂、七彩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每当我遇到困难,我总会想起西藏那边翻越雪山到学校求学、或拿着课本跑到我们驻村点等我们的孩子们,想起他们求知若渴的眼神和天真无邪的笑容;更会想起次仁塔杰书记在家徒四壁的藏民家中讲解帮扶政策时的专注和眼里的坚毅。他们教会我坚定梦想、积极追求、百折不挠。

 

        我不敢确定我有没有实现出发时的想法,但我很确定他们已成为我生命里永恒的光,成为我的精神之源。

 

寄语

 

        希望翻院学子坚持读书、思考、实践,苦练本领、提升素质,为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彭莉

 

中山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国际翻译学院2014届本科生,2017届硕士研究生

 

所获荣誉

 

2016年1月获得西藏自治区文明办“最美志愿者”(个人荣誉)

2016年第十七届支教团获评第十二届“西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彭莉,于2015-2016学年赴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巴宜区中学(巴中)支教,2017年6月毕业后后于广州某高职院校任教两年,主要任教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跨文化交际、英语演讲等课程。2019年7月至今,赴加拿大工作并攻读第二个学术型硕士学位,目前就读于麦吉尔大学的第二语言教育专业(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McGill University)。

 

支教经历

 

        支教期间主要任教梦想课堂等课程,兼任校办干事。在校期间,和同在巴中支教的龙丽清师姐积极展开支教、家访、扶贫等活动。部分当年教过的学生考取了理想的学校,如巴中2017级学生其美央珍同学(受彭父资助)考取了藏大法学系。

        彭莉师姐希望用支教团员们老生常谈的一句话来鼓励大家: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寄语

 

        学生时期要设立目标,勇于尝试。多与朋辈交流探讨,一边思考一边行动起来,用实践走出一条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张陆祺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

国际翻译学院2016届本科生、2019届硕士研究生

 

 

所获荣誉

 

        2012年开始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时长近3000小时。曾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广东省最美志愿者、广东省志愿服务金奖(个人)、广东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等称号。

 

        于2016-2017学年年7月23日赴西藏林芝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就任于林芝市第一中学。现任中山大学海洋工程学院辅导员。

 

支教经历

 

        2016年7月23日,张陆祺和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的5名队友赴西藏林芝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英语课堂上,她是与“熊孩子们”斗志斗勇的“菜鸟老师”,虽然不免有些开小差的“不法分子”,但更多的还是孩子们学到新知识后的欣喜与炫耀;行政岗位中,她是近乎“十项全能”的“金刚卓玛”,面对三千人即兴分享,陪同自治区主席参观讲解,一切似乎如同拍照、简报一般习以为常;发放礼物时,孩子们愿意叫她“漂亮姐姐”,慰问老人时,藏族阿妈会叫她“爱笑姑娘”,而“瘦身事业”取得阶段性胜利的她还总会担任团队的发言人,向社会讲述中大学子的家国情怀。

 

        谈起一年的支教经历,她总会坚定地告诉身边人,她很庆幸,能在尚且青春的年纪见证和参与西部的发展,影响和改变藏区孩子的人生轨迹,而更令她骄傲的是,她在陪伴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的成熟和蜕变——学生身上的不屈与坚毅,传递善意后收获的感谢和拥抱,那片土地独有的淳朴和神圣,也在不觉间给予着她和伙伴们无惧风雨勇往直前的力量和信心。

 

寄语

 

        青年当立志,为国作栋梁。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