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中国—东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区域发展的规划对接

发布人:吴雨阳

2024年10月26日,由中山大学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与乡村发展研究院、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住房城乡建设部乡村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中国—东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区域发展规划的对接路径”顺利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梁育填教授、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李启军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副所长许靖涛高级工程师、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所长吴旗韬研究员、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赵渺希教授、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王劲副教授作报告分享,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教授作评议。

 

会议由梁育填教授主持,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国家发展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与东盟的规划对接路径为议题,研讨对接路径的具体模式与构建方式,以期助力中国—东盟高质量发展。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梁育填教授作题为《中国—东盟区域发展的规划对接:从“两国双园”到“三国三园”》的报告。梁教授首先指出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面临逆全球化潮流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趋势,基于在越南、马来西亚、老挝、泰国等东盟国家与中国西南边境地区的调研经验,提出中国与东盟应在重点城市区域、重点基础设施、产业空间组织与产业园区、制度文化等方面探索发展规划对接。进一步对比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老挝、越南等国家建设和推进的“两国双园”与正在谋划的中老泰“三国三园”等多个区域间合作发展对接案例,建议未来中国与东盟应重点推进空间规划对接、加强国别重点投资区域的规划研究、分类推进中国—东南亚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最终实现双方“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的多维度对接。

 

 

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李启军教授级高级规划师作题为《基于国家视角的区域协调发展:以柬埔寨沿海四省总体规划为例》的报告。李总简要介绍柬埔寨基本国情,由此引出以西哈努克省为首的沿海四省在柬埔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围绕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进行系统全面的区域分析。基于该地区工业基础薄弱且结构单一的背景,对区域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深入探讨,提出构建沿海经济带与金边—西哈努克经济走廊对接原有的暹粒—金边“鱼米走廊”。结合柬埔寨的国家体制与国情习惯,提出沿海四省应筛选成本可控、资金可筹的基础设施项目、识别战略性发展空间和生态空间,参考中国“五年规划”探索保障落地的实施路径。

 

 

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三所副所长许靖涛高级工程师作题为《中国东盟战略响应下中越边境城市园区规划探索》的报告。许所长从国家、广西、百色层面全面梳理了与东盟和越南的政治、贸易、投资、交通、产业等紧密联系,并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机遇,指出百色市是广西对东盟与越南的开放前沿,也是西部陆海新通道进入广西的第一站,具备面向东盟打造区域合作中心的区位优势与发展基础。总结广西百色的地方作为,认为西南边境城市应从构建中心、跨境构链、做强载体、联通畅通、政策保障、边境友好等六个维度加强地方规划响应。聚焦百色—越南共同构建跨境产业链,认为百色市应巩固新型生态铝优势产业,发挥东盟国家风热资源禀赋建设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提升传统的绿色家具产业,重点引进一批具备布局东盟需求和实力的链主企业。

 

 

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吴旗韬研究员作题为《黄金内湾建设与东南亚区域协作》的报告。吴旗韬研究员以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的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引入,明确黄金内湾的战略高度、空间格局、发展定位和建设路径。在从发展历程、投资来源、投资分布、行业分布等全面分析我国和大湾区对东南亚投资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未来黄金内湾与东南亚需要在产业链、科技创新、基础设施、旅游发展等方面谋求区域协作。强化产业链对接和产业园区共建,打造制造业与服务业协调发展格局;建设“陆上半月形+海上半月形”的双月形区域运输走廊,实现交通互联互通;围绕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医药领域、农业科技领域、新能源领域推进科技创新协作;通过旅游线路整合、简化跨境旅游手续等方式推进旅游开发协作。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赵渺希教授作题为《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港口群的竞合网络与功能布局研究》的报告。赵教授综合全球与区域尺度,分别阐述世界级港口群的发展趋势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的腹地条件、泊位条件与航线条件。基于对货源结构与海向腹地的量化分析,从区域港口群的网络联系与分工演化、港口中转协作模式、海向腹地扩展与联动发展三个方面构想粤港澳大湾区与东南亚港口群潜在的竞争合作模式。指出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港口群面临交通运输转换机制不畅、竞争挤压激烈、缺乏高端航运服务业等问题,对应提出完善港口对外布局、推广区域组合港模式、优化区域港口分工及交通组织、深化航运服务提质增效的规划策略。

 

 

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王劲副教授作题为《越南遗产保护规划与研究合作:以承天顺化省为例》的报告。王教授系统回顾20世纪至今中国与越南国内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指出两国对遗产保护的认识水平与法规制定在时间维度上高度相似。结合越南顺化古城项目经历,详细介绍这一越南国家级文物的历史由来,科学分析顺化古城同时呈现东亚都城模式与法国军工模式的原因,深入解读越南与日本在规划保护顺化古城过程中形成的合作模式。王教授认为,中国与越南应发挥文化同源优势,在遗产保护领域探索规划对接。

 

 

中山大学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乡村建设研究院院长李郇教授对六位专家的报告给予高度评价。李院长指出,东盟是中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要地,粤港澳大湾区与西部地区均在探索与东盟的发展规划对接,需要根据自身优势构建差异化对接路径,寻求区域间合作从要素流通向增量发展跃迁。李院长同时指出本土知识的重要性,区域国别研究是中国—东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

 

 

会议最后,梁育填教授对参会师生表示感谢。本次会议汇聚高校、科研机构、规划院所等背景专家丰富的研究成果,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提供多元视角的学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