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回顾 | “美国大选与世界局势”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发布人:吴雨阳

11月7日,由中山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共同举办的“美国大选与国际局势”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南校园永芳堂301室召开。来自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广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并进行专题交流。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李晓超作开幕式致辞,中山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张宇权教授主持开幕式。

大会合照

大会议程

 

 

会议伊始,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党委书记李晓超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对会议议题和内容表示期待。他指出,特朗普的当选将对中美关系和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美国的政策变化将对亚太地区的稳定提出挑战,此次会议紧跟世界时局变化,顺应我国战略需求,对于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复杂形势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强调,会议为广东省美国问题研究学者搭建了交流平台,能激发广东省美国问题研究的新活力,构建广东省美国问题研究的良性生态,并为我国维护周边安全提供支持。

 

01

议程一 美国大选
 

 

随后,在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梁育填的主持下,各位专家学者围绕第一个议题“美国大选”展开交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部副主任庞琴认为,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引发了全球广泛关注。受其极强的个性特征和目标导向型领导风格的影响,特朗普在上一任期偏好高风险和短期内见效的制裁手段,忽视国际合作等特征可能会延续到接下的任期中。面对这种有突出领导风格的领导人,我方应充分认识到其在制裁上的战略调整空间,继续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科技自主创新来应对。同时,加强与全球多边的组织合作,增强中国在多领域的影响力。通过推动国内高科技企业崛起,稳住全球供应链的战略地位,为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留有缓冲空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方银的报告题为“美国大选与大国竞争”,认为美国当前的国内局势呈现出政治极化的特点,而共和党获得全方位胜利,其夺取参众两院和最高法院将导致两党的微妙平衡被打破,但同时特朗普对华进一步遏制加码空间有限。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部首席专家孙兴杰的报告题为“美国大选及其政治周期”,指出本次大选确认美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周期,特朗普的当选进一步强化了特朗普主义对美国政治的塑造,而特朗普横扫摇摆州,尤其是攻破“蓝墙州”意味着民主和共和两党角色的对调,特朗普共和党背后的选民基础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美国国内选举地理呈现出双重“中心-边缘”的结构特征,而特朗普主义要弥合国内的“中心-边缘”鸿沟将受到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约束。在特朗普时代,中美关系面临着“再正常化”的挑战,寻找大国正确相处之道是一个战略课题。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许少民的报告题为“美国大选结果对美澳同盟的影响研判”,认为特朗普的当选不会冲击美澳同盟关系的大局,因为“奥库斯”协议(AUKUS)已经使美澳同盟高度制度化并在军事上趋于一体化,但澳大利亚也担心特朗普在诸如南海和台湾等涉华核心议题上的操弄导致澳在战略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被迫卷入中美冲突之中。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万晓宏的报告题为“美国大选后对华政策走向”,认为未来美国社会的保守化将变成常态,而特朗普和万斯的竞选组合凭借清晰的经济政策、保守的移民政策、媒体宣传加持和科技大佬支持等因素获得了胜利,特朗普上任后的中美关系将经历短期动荡。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张宇权的报告题为“特朗普胜选的原因和对华影响”,指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和移民政策吸引大量选民,共和党特朗普化,内部凝聚力的加强,以及民主党极左思潮和政策,共同促成了特朗普胜选的局面。特朗普当选后中国将面临战略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中美大竞争时期,在经贸问题和地缘政治环境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02

议程二 美国内政外交
 

 

会议第二项议题是美国内政外交,由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部首席专家孙兴杰主持。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覃胜勇就“特朗普MAGA运动如何‘劫持’了共和党”进行汇报,认为MAGA运动通过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怀疑多边主义、对竞争对手强硬等政治倾向,在党内挑战传统共和党建制派,重塑共和党优先事项、信息和战略,从而引起保守派选民的共鸣,并使其忠诚而热情的支持者得到巩固。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王学东的汇报题目是“美国新一届政府的环境与能源政策走向”,指出美国共和党尤其是特朗普团队在环境与能源问题上一贯持保守立场,奉行“市场原教旨主义”,反对民主党政府对市场的过度干预,推崇“大市场、小政府”的政策。由于获得了中西部地区包括摇摆州的选票,作为回报,特朗普政府会在能源问题上为传统能源再一次松绑。可以预期的是,特朗普政府不会考量环境问题,因此在气候变化问题上会开倒车。与此同时,提振传统能源包括鼓励天然气开发会进一步降低传统油气的价格,全球能源博弈进入新阶段。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暨南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平的汇报题目是“两党制下美国对华政策的变与不变”,认为两党作为选举机器,虽基本价值观一致,但目的是将选票极大化,因而其政策可塑性强,凡是有利于选票的政策都会纳入。两党不会走向极端对立,美国社会也不会走向极化分裂。新一届政府在对华政策上会保持连续性,但也会有些调整。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对我经贸加征关税以及对台湾的支持等政策不会变;同时,对台湾加收“保护费”,在南海问题上对美菲安全同盟等军事同盟的承诺是否如期履行等方面则存在变化可能。

 

 

广东财经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倪建平就“新时代背景下的中美文化外交的挑战和破解路径”指出,当下美国对华文化外交人为设置多重障碍;政府和媒体合谋对华污名化加剧,导致普通民众对华误解加深,严重阻碍中美人文交流正常化。因此,中美双方要从政策、社会和媒体三方面相向而行,采取切实举措,不断夯实中美文化外交的社会基础。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助理姜鹏的汇报题为“在‘全面’与‘重点’之间:冷战时期美国对苏遏制战略的周期演变及其启示”,指出相比于拜登时期在东欧、中东和亚太地区的全面铺开,特朗普政府有可能转向对华的重点遏制。他可能会加速从东欧或中东地区将美国抽身的节奏,一方面通过不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从而让普京在中美战略竞争中保持善意中立;另一方面对以色列的安全防御给予承诺,但不会支持以色列无限度的进攻政策。其目的就是放弃在次要地区、同次要梯队、打一场不起决定性作用的消耗战,从而集中力量专门对付中国。

 

 

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杨黎泽的汇报题为“美国出口管制执法特征及最新趋势探析”,指出自2017年以来,尽管美国经历了两党交替执政,但其出口管制体系不断完善,管制清单类型和数量不断扩充,受管制的中国企业也激增。同时,美国商务部不断加强与国务院、财政部和司法部等相关政府部门间的联动与合作,时刻防范美国在先进技术领域被他国超越。

 

 

 

会上,各位专家学者就美国大选后对华影响、中美关系走势等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最后,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部首席专家孙兴杰在闭幕式上作总结讲话,指出本次会议及时高效,为今后的美国研究和中美关系研究做了良好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