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简介
区域国别研究是大国与域外国家打交道的知识工具。中国制度化的区域国别研究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后。经过一甲子发展,2022年9月,区域国别研究独立成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2023年9月,中山大学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国内首个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不但掀开了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新篇章,也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学科史乃至交叉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件标志性事件。2024年1月,中山大学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目前已整合校内相关院系与学科的资源,首批研究队伍包括教授30人,副教授42人,助理教授6人。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重点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国际关系与世界史三大学科,兼及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法学、新闻传播学、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部分自然科学类学科。中山大学深厚的人文社科研究传统、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将为作为交叉学科的区域国别学高质量建设提供强大支撑。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五大二级学科,即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陈建洪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东南亚研究(牛军凯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大洋洲研究(费晟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中东研究(陈杰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和欧洲研究(周慧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其中,东南亚研究是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的传统优势方向;大洋洲研究已在国内处于相对领先地位;中东研究是新兴的重点发展方向;中山大学在法国研究领域具有雄厚实力。
中山大学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区域(国别)通+领域专”为目标,重视对象国语言学习与运用,重视海外田野调查和国情调研,重视学科交叉与融合,以服务国家战略推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为旨归。2024年1月,区域国别学理论与方法、大洋洲研究方向共完成3名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作为国内首批区域国别学博士生,于2024年9月正式入学。

为了更好地整合协调跨院系、跨学科资源,推进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建设,2024年1月中山大学正式成立区域国别研究院,围绕“三有”开展工作,即有组织科学研究、有协调人才培养和有规划国际传播。
作为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的先行者,中山大学早在2019年10月,在国内首倡发起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经过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国内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领域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品牌活动最多、影响力最广的学科与学术共同体,截至2023年底,理事单位覆盖162所大学(含“双一流”大学62所),全国性品牌活动达10多个,包括联盟年会、中国区域国别学50人论坛、中国区域国别学青年50人论坛、全国大学生区域国别演讲大赛、全国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论坛、全国区域国别学刊物主编高层论坛、《中国区域国别学年鉴》等。联盟理事长为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联盟秘书处设在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研究院院长陈杰教授担任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