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助力企业“出海”而不入“苦海”
陈杰 吴雨阳
(陈杰系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教授;吴雨阳系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博士生)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地域愈发多元,几乎覆盖全球各个区域和国家。然而,在大变局加速演进和大国竞争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企业“走出去”必将面临许多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和地区局势中把握机遇、规避风险,成为一个企业家们最关心的事,因为世界很大,不是每一个机遇都能被及时捕捉,也不是每一个风险都能被成功预判,当然,也不是每一次“出海”都能成功。
中国的企业家们目前大概还不太清楚,有一门新的交叉学科或许可以帮助他们。这门学科就是区域国别学,它集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的资源,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进行整体而深入研究的学问,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不同领域,既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涉外的咨政服务,也可以为企业“出海”提供咨商服务。区域国别学通过构建“走出去”知识链,或可为企业精准“出海”、成功“出海”提供强大助力。
关于“出海”,有三个问题摆在企业家面前。
首先,要不要“出海”?这是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是经济学、管理学等传统学科可以帮助企业回答的问题。事实上,大概没有一家中国企业可以潇洒地放弃国际化选项,除非该企业自身条件尚不够。只要企业或者企业家但凡有一点雄心和战略性眼光,都可以也应该去尝试国际化。
其次,“出海”去哪里?解决了企业要不要“出海”的问题后,就是“去哪儿”的问题?在确定目标国之前,需要考虑很多问题,包括中国与这个国家的政治关系,中国与该国的关系是否容易受到第三国的干扰,该国的发展战略和行业政策,该国的资源禀赋和其他各方面要素条件。这些相对宏观的问题都需要得到专业知识的支持,而有些知识显然并非是市场上一些“出海”中介能够提供的。
再次,如何“落地”与“融入当地”?在确定目标国后,企业会面临具体“落地”的问题。譬如,这个国家对外国企业的相关要求是什么,是否有一些强制性要求,如雇员本地化率或环保的要求。“落地”后又如何更好地融合当地社会,只有做懂当地、融入当地、与当地共发展的企业,才可能扎下根来发展壮大。这就需要企业对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宗教、习俗等内部状况和生态,甚至对当地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状况都要有所了解。任何一个小的忽视,都可能导致企业在“出海”后遭遇挫折,让“出海”成为“入苦海”,让“开疆拓土”变成“水土不服”。
因此,有志于“出海”的企业家们需要知道区域和区域、国家和国家之间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曾经在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取得成功,也未必能在另外一个区域或国家复制同样的成功。有志于“出海”的企业家也需要知道,“区域国别学”是企业“走出去”的知识助手,它通过构建覆盖从宏观到中微观层面的“走出去”知识链,为企业提供咨商服务,告诉企业哪些区域和国家有一些好的机遇,也能告诉企业那里可能存在哪些风险。更为重要的是,区域国别学提供的这个“知识链”是动态的,因为机遇与风险都是动态的。
中山大学是国内首个获得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中山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也是国内最大的区域国别学学科与学术共同体——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的理事长与秘书处单位,除了可为各类“出海”中东、东南亚、拉美的企业提供咨询外,还可为企业在国内找到其他对口的区域国别研究机构进行咨询提供畅通的渠道。高校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下设企业家专门委员会,为“走出去”企业家提供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