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 | 分会场“经济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顺利召开
2025年10月18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承办的“202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学术年会”在江西南昌隆重开幕。为深入探讨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前沿议题与方法创新,中山大学梁育填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和王姣娥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司月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李晓玲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周政可博士等学者联合召集了“经济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分会场。该专题聚焦“一带一路”倡议、地缘政治演变、全球产业链重构、南南合作等关键领域,汇聚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十余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者与资深专家,共同交流最新研究成果,为推动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地理学的智慧与方案。
中山大学梁育填教授梳理了在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开展区域国别研究的主要议题和研究逻辑,他结合中国对外投资的新趋势,指出未来研究应更加关注企业从“走出去”到“融进去”的嵌入过程,并倡导综合利用实地调研、大数据分析与多尺度比较等方法,以构建具有地理学特色的区域国别研究范式。多位青年学者带来了精彩的实证研究报告:
一 地缘政治变局下的全球投资与产业重构
当前,大国博弈与“去风险”战略正深刻重塑着全球投资与生产网络格局。本环节的报告从宏观网络到微观企业,多尺度揭示了这一变局的影响机制与战略应对。(1)中山大学成昊基于实地调研,揭示了地缘政治冲击下我国中小型出口企业的困境与应对。企业面临订单减少、利润挤压及对美市场路径依赖等困境,主要采取市场多元化与产能全球化策略。然而,因出海能力不足、缺乏协同及“羊群效应”,应对成效普遍不佳。研究强调了构建中介服务体系及推动技术“拼凑式创新”的重要性,为精准支持中小企业提供了决策依据。(2)兰州大学王晓慧聚焦中美政治风险对中国ICT产业全球化的冲击。以绿地投资为窗口,她揭示美国通过“直接脱钩”、“高端限制”与“培养竞争对手”三种路径压制中国,导致中国ICT全球投资网络中心性下降,高附加值环节面临“低端锁定”风险,全球生产逻辑转向“安全-效率”的艰难权衡。(3)华东师范大学王浩然系统剖析了美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时空动态。他发现,美国制造业投资正从“经济理性”导向转向“安全与政策”导向,地理距离的负向效应增强,近岸外包趋势明显。研究区分了绿地投资与跨境并购的异质性,为中国企业“南向绿地、北向并购”的互补性出海策略提供了启示。(4)中山大学朴素贤则从在华韩国服装中小企业的视角,揭示了地缘政治风险下的微观战略应对。她创造性运用GPN理论,发现企业通过“扎根中国”或“中国+N”等策略,在供应链不同环节进行灵活调整,展现了在结构性约束中寻找可能性的企业韧性,而非简单的“去”或“留”。(5)扬州大学李庭竹探究了国际制裁对全球海外研发投资网络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制裁对研发投资存在“双重效应”:一方面促使受制裁国对外投资以寻求替代知识(发出者效应),另一方面抑制外资流入受制裁国(接收者效应)。2017年后,这两种效应均呈减弱趋势,可能与全球南方国家研发投资崛起有关。异质性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经济、军事与社会制裁的不同影响路径。
二 “一带一路”与全球南方合作的实践与效应
“一带一路”倡议与南南合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本环节报告通过严谨的实证研究,评估了其多维度的合作成效与复杂影响。(1)海南大学骆康探究了“一带一路”数字服务贸易的共享效应与文化距离。其研究构建了量化“共享”的指标,证实该指标显著促进中国数字服务出口,并揭示了技术溢出与产业升级的中介机制。研究进一步发现,“文化距离”对上述效应存在非线性门槛影响,表明推动数字丝绸之路需兼顾经贸合作与文化差异的复杂互动。(2)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吕志红测评了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地缘经济关系。研究发现,双方关系呈“竞合”动态特征,且形成以中俄为引领、核心成员国为主导的空间格局。她提出“逆向优化”路径,主张从薄弱的“产业供给”环节入手加强合作,以对接双方供给侧改革与发展民族工业的需求。(3)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冉娜·哈孜汉通过分析2000-2023年塔吉克斯坦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之间的关联,揭示了其内部耦合特征。研究发现,SDG间关系以协同主导,权衡可控。强协同关系集中于“民生-生存-发展动能”目标之间,而主要权衡则存在于“发展与生态”目标。这表明塔吉克斯坦的可持续发展整体协调性较好,但需重点关注经济增长与气候行动之间的冲突。(4)东南大学赵胜波以埃塞俄比亚杜卡姆市为例,揭示了中非合作园区驱动下的新兴节点城市空间演化。研究发现,在东方工业园带动下,杜卡姆市经历了人口激增与建成区快速扩张,但也面临城市功能发展不协调、公共服务滞后等挑战,为促进园区与城市的协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规划启示。(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王静怡关注南南合作下中国对非洲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她将出口品细分为消费品、中间品和资本品,实证发现蕴含中国研发存量的中间品与资本品能显著促进非洲农业技术进步,且资本品效应最强,凸显了南南合作在传播“适宜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
三 区域国别研究的深度耕耘与方法创新
扎实的区域国别研究是理解世界多样性的基础。本环节报告展示了对特定国家与区域的深度个案剖析,以及经济地理学方法在其中的独特价值。(1)中山大学赖志新从地方嵌入视角研究了跨国企业如何响应东道国产业政策。他以泰国为案例,系统梳理了其复杂的空间规划体系演变与结构性风险,指出中资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研究提出了开展规划尽职调查、构建协同治理框架等策略,强调企业需深度嵌入当地制度网络,以实现可持续的海外投资与发展。(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戴亦杨对尼泊尔制造业格局进行了多尺度分析。研究揭示了其制造业与农业深度融合、空间上南密北疏并沿印边境分布的特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人口、交通与政策是核心驱动力。该研究也直面了在动荡地区开展国别研究面临的数据获取难等共性挑战。(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段舒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剖析了非洲纺织业格局的多维演变。研究发现,非洲纺织业呈现“被动嵌入”与“链中中断”特征,形成“亚洲原料-非洲加工-欧美消费”的三角模式。研究识别出四种产业发展类型,并揭示外部政策可驱动规模扩张,但唯有提升制度质量、人力资本与基础设施等内在条件,才能助力非洲国家突破“低端锁定”,实现产业升级。(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之幸系统比较了中美交通基础设施对国土空间优势的塑造。研究构建了路网密度、干线影响度与区位优势度的评价体系,发现中国交通优势集聚性更强,美国则更为均衡。基于此,研究提炼出海陆互动、极核控制、廊道扩散及多中心网络四种典型的国土空间组织模式,为理解大国空间规律及我国交通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5)香港中文大学周政可聚焦“中间人”角色,探讨了族裔网络如何影响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对泰国罗勇工业园的长期调研,她发现华人华侨通过正式与非正式网络,在投资前期的“牵线搭桥”与投资后期的“在地融入”中均发挥关键中介作用,是理解中小企业出海现象的重要维度。
在精彩的报告之后,与会专家香港中文大学Henry Yeung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宋周莺研究员、马丽副研究员,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顾江副主任等进行点评和讨论,认为专题报告具有较好的问题意识、区域案例扎实、数据来源丰富,展现了经济地理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专家们也鼓励研究者未来进一步强化与现有理论对话,力求在扎实实证基础上推动概念与理论创新,并更加关注企业战略的多样性以及中介组织的复杂作用。本次研讨会成功地为相关领域的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高水平的交流平台,推动了经济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的交叉融合与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