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 | 你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你们
陈杰教授在2020级国际翻译学院新生见面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常院长,王书记,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站在这个讲台上,此刻,我的心情是激动的,因为就像二十年前的我在大学里面被辅导员老师鼓励了一下,说“嗯,你作为学长,给新生同学去分享一下经验吧”;当然,我的心情中更有些许的惴惴不安,因为作为首批和你们交流的老师,所说的话可能一不小心就会对懵懂的你们产生“先入为主”的影响,而这一影响,或许是持久的,因此,我要为每一句话负责。当然,我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引经据典,用前人的智慧来启迪你们;而我今天更愿意在这里分享自己在二十年从教生涯中感悟出来的、确信重要的东西。我想讲三点:努力学习、不断创新和迎接挑战。
中山大学校训第一句就是“博学之”。因此,首先谈谈学习。所谓学生,就是“学而后生”。如果说中学是中等规模学习的话,大学就是大规模的学习,大学阶段有太多的东西等待你们去学习。因此,你们要拥有学习的热情,把学习作为进取的最重要路径;你们还要掌握学习的能力,一个不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是行不远的。你们不但要学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跨学科的知识;你们不但要学习知识,也要学习为事,更要学习为人;你们不但要善于自己一个人学习,更要善于在团队中一起学习,开启互助与共享式的学习模式。当然,你们还要改善学习的方法,不断提升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要差4倍。就外语学习的方法论来说,你们要多琢磨,多请益。学习外语的目的绝不仅是背记一些单词、掌握一点语法,外语的学习是要让你们提升文化修养,拓宽国际视野,拥抱更自信的人生。
其次,关于创新。千万不要认为外语学习就是模仿,外语的事也可以是创新,与理工科的技术创新不一样,外语的创新就是在比较中鉴别,在扬弃中超越,在融通中升华。既可以把外语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也可以把外语作为我们的研究工具,甚或是我们观察纷繁复杂世界的窗口或界面。譬如,我期待你们在大一末的时候,能用外语写一篇体会,如谈谈对象国的国民性格,谈谈它的某一个历史人物、文学人物,比较一下文化间的异同;我期待你们在大二末的时候,能参加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活动,我最近知道一所大学阿语系的几位二年级学生,组建了跨专业的团队,开发针对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的学习APP,获得了全省的创业大奖,甚至开始了商业化的进程;我还期待你们在大三末的时候,能在中外媒体上发表一些评论性文字谈谈中外关系,或者尝试参加一下国际外语辩论赛,展示你的思辨能力,说不定以后你也可能像CGTN主持人刘欣那样与美国同行展开一场论辩,或者,在创意写作领军者戴凡教授的指点下用外语创作一首诗发表在对象国的刊物上,这时候,你们就是公共外交的使者,说的是“外国语”,怀揣的是“中国心”;我更期待,你们在大四的时候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学术意识,你们参与了老师的一个科研项目,成为了老师的科研小助手,甚或已有一篇自己的文章发表在学术刊物上,里面凝聚了你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度思索;或者,在你们的朋友圈可以看到刷屏的硕士录取通知书。从我本身研究国别区域的角度,我希望你们这时已经是半个“国别通”啦。
最后,我还要谈谈“挑战”。人生中没有坦途,未来的领袖决计不是从一帆风顺的坦途中走过来的。从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人,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学生模样成长为领袖气质,是需要经历蜕变和淬炼的。为此,你们需要不断地迎接挑战、克服挑战,有时甚至需要自我创造挑战,也就是设置一个大目标,而不是一个小目标,然后去实现它。我想说,一段没有经历过挑战的大学生涯,难言有成长,难言精彩与难忘。在面对挑战的过程中,你们要勇敢中带着冷静,要有策略,要有战之必胜的信念。幸运的是,陪伴你们一起走过的是一批和你们一样优秀的老师,他们有能力带领你们一起超越。中山大学的口号中有一句“用最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因此,请你们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相信“我能行”!
国际翻译学院是一个洋溢着温馨、充满着活力的学院,是一个爱你们、也期待你们爱的学院,未来,你们有机会参与常院长、王书记的午餐会,和教授们在若海餐厅约饭,和系主任们在阿拉伯咖啡间和走廊的一角聊天谈心,和辅导员在海琴6号A223一起忙碌学生会的那些事。那时,你们就是国际翻译学院的风景!
你们就是我们,我们就是你们,愿你们早日融入这个集体!你们不是我们的过客,你们和我们都是国际翻译学院辉煌未来的建设者!
最后,祝你们顺利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