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国际翻译学院教师在首届全国翻译技术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2021年1月10日,国际翻译学院缪君、骆雪娟、谢桂霞三位教师组成技术团体,在“首届全国翻译技术教学大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佳绩。
“首届全国翻译技术教学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世界翻译教育联盟(WITTA)指导,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翻译技术教育研究会(WITTA TTES)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翻学院翻译技术教育与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广州语修堂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总承办,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和《外语电化教学》提供学术支持。此次盛赛有来自全国249所高校346位选手参加,通过腾讯直播、B站、译直播等平台直播,在线受众1万多人次。
大赛分初赛、复赛以及决赛三个阶段。初赛共有华东、华中、华南、西北等七大赛区,缪君、骆雪娟、谢桂霞三位老师凭借《语料库与翻译》在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翻译硕士中心MTI的教学课件获得华南赛区一等奖,进入复赛。
复赛课堂实录视频部分,三位老师协同,采用线上网课+现场实践操作的模式,组织了十多位同学进行了翻译语料库课程的录制。
总决赛阶段,参赛老师们进行说课,需在七分钟内展示了翻译技术教学框架,介绍课程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评价、教学资源等几方面,并将翻译技术与口译教学、职业规划等多领域结合。此外在答辩环节,还需言简意赅回答评委老师的问题。全国共22支参赛队伍,按非翻译专业组、BTI组、MTI组顺序依次比赛。各个参赛老师的说课都各具特色,形成紧张而又融洽的交流机会。经过激烈的比拼,最终决出全国决赛特等奖3名,一等奖6名,二等奖9名,三等奖若干,最佳组织奖若干。
目前人工智能、语料库信息技术进入一个新发展时期,翻译的方法、管理流程以及环境都有着巨大的变化,如何让翻译专业的学生们能够在相关领域中立足并得以继续发展,成为翻译专业教育从事者所面临并亟待探讨的课题。在此新形势下,此次大赛如何继续推动翻译技术教学和应用向纵深发展来适应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成为亟待探讨的课题。翻译技术教学大赛对未来人才培养和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切合国家人工智能及教育战略需求,促进文理深度融合,推动产教创新发展,会更好为语言、翻译与人服务。
国际翻译学院是2007年首批获得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认证的试点单位,《语料库与翻译》课程是基于《翻译技术与管理》(骆雪娟老师主讲)和《笔译工作坊》(谢桂霞老师主讲)两门课程之后的一个高级课程。课程目的是在学生拥有一定翻译实践经验、能够熟练操作基本翻译技术(Trados, Déjàvu等)和管理(翻译项目管理)之后,进一步来培养学生对自身翻译经验的分析和反思能力。
借助语料库课程,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和管理自己的翻译语料;另一方面,利用语料库中量化以及质化的语篇词量学分析工具(Lexico 5, Alignascope等),学生可更系统更深入地分析对比翻译作品,了解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评判译文,从而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除此之外提托粤港澳大湾区各类翻译项目,包括南海研究院,中山大学附属医院、建筑翻译、国别与区域研究等可形成特色的翻译语料库。积极培养复合型语言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