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落实篇 | 学科交叉融合,国际翻译学院这样做——区域国别学建设

发布人:华玉勉

      近日,中山大学召开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主题聚焦“人才培养”,倡导促进跨学科教育研究、整体提升学科建设水平。近年来,国际翻译学院积极探索育人新模式,修订培养方案、构建完善课程体系,聚焦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多方面推进配套教学改革,不断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学科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与会议精神相贴合的丰硕成果。

      区域国别学是“大国之学”,直接服务国家重大对外战略。2021年12月国务院学位办发布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中,区域国别学被列为交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基于多年来学院对国别和区域研究的高度重视以及在人才培养领域的领先做法,2019年学院联合“一带一路”研究院首倡发起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目前加盟学校100余所,院系140余家,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跨学科人才培养联盟。此后,学院陆续举办了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2020年会和2021年会。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对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需要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的深入理解也通过年会议题设置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引领性的作用。

      作为一门独立的一级学科,人才培养是题中应有之义,具有战略意义。国际翻译学院自从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学院重要发展方向后,在人才培养中就非常重视区域国别人才的通识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

      一是构建较为完善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通识课程体系,锻造学生的“学习力”。典型案例是在大一设置“世界史”和“国际关系概论”课程,大二设置“大国研究”课程,大三设置“地区研究”课程,大四设置“中外关系史”和“中国国情”,其中很多课程体现了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对通识教育和学科交叉的必然要求。

      二是通过参与教师团队活动培育学生的国别区域研究思想力。典型案例是将原来的学生社团转型为“国别区域社团”(ISA),并与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团队形成对接,如参与团队的“周周研”活动,使学生对于国别和区域学术研究有了初步的思考,对未来继续深耕该领域打下了基础。

      三是通过构建国别和区域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行动力”。典型案例是近三年,学院每年主办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我院学生踊跃报名,共计百位同学积极参与比赛,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我院学生获得包括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在内的良好佳绩。

      后续,学院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方面还将继续加强通识教育,推动学科交叉,为培养为国家所需、能引领未来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信在学校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国际翻译学院将继续深耕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激发活力、潜心创新,探索深度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更优途径,为培养出高层次的外语人才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