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学习篇 | 国际翻译学院教师热议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

发布人:华玉勉

      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于5月14日至15日在珠海校区召开。本次会议以“人才培养”为主题。校长高松院士作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报告精彩深刻、内涵丰富、指导性强,为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提供了重要遵循,在国际翻译学院引起了热烈反响。

 

 

      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以人才培养主题。高松校长围绕这个主题,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三个方面作了一场非常精彩的报告。高校长强调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听了高校长的报告,很受启发。国际翻译学院过去几年里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英语丝路实验班的改革、国别区域研究课程优化等,目的都是为了推进学院人才培养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培养具有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大文科知识结构、双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外语人才。高校长强调继续回归大学的育人根本,并阐述了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为学院进一步改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指引。我们将根据学校的要求和部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育工作,切实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和水平,继续探索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学科交叉,积极探索和推动国际化办学,推动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再上新台阶。

——院长 常晨光

 

 

      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以人才培养为主题,突显了中山大学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工作主基调。高松校长的主题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才培养要以学生的全面成长为中心,使学生拥有强大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从而产生创造力,成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因此,要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要着力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并通过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

 

      国际翻译学院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心怀“国之大者”,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具有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大文科知识结构、双外语运用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的新型外语人才”。学院的英语专业“丝路班”综合改革把传统英语教学手段融入大文科知识板块教学之中,较好地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起来;学院重点建设的区域国别学即将入列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是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多学科交叉领域。

 

      接下来,国际翻译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遵循学校春季工作会议精神,在原有基础上深化人才培养各项改革工作,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扎根中国、融通中外、具有思辨能力和跨文化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

——党委书记 王琤

 

 

      5月14日上午,中山大学2022年春季工作会议在珠海校区举办,本次会议主题聚焦“人才培养”,校长高松院士作了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提出要总结和传承中大文化,守正创新,继往开来,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在学生培养方面,高校长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发展之路。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密不可分,一方面,我们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一步梳理核心专业课程体系,将好的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另一方面,好的专业教育也可以成为好的通识教育,而好的专业课程,例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考、清晰表达能力、沟通合作和价值判断能力的课程,可以成为通识课程。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他们既能传承文明,也能服务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

 

      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高校长通过对比中外大学的人才结构体系,提出深化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的人才引进、教师聘任、评估晋升等制度,都要围绕着“适度规模、优化结构、注重质量、追求卓越”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激发教职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让大家明确自己的发展道路,营造更为浓厚的科研和学术环境。

 

      最后,在学校治理方面,高校长提出稳步推进学部制改革,促进学科交叉。按照相近学科原则来设置学部,努力构建“学校—学部—院系”三级学术治理体系,这一思路有利于统筹相同及相近学科的人才培养标准、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有利于统筹相同及相近学科的学术标准与学术评价,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有利于促进跨院系跨学科的教研合作,提高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高松校长的报告高瞻远瞩、意义深远,为学校未来几年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路径、努力的方向和工作的目标,相信在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学校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蒸蒸日上,再创辉煌!

——副院长 周慧

 

      高松校长所作的大会报告勾勒出学校未来新的发展蓝图,听后令人振奋。在学生工作方面,我们将继续服务人才培养这个主业主线,加强基层党建,贯彻“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整合校内外资源,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提升学生复合型能力建设,特别是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重点加强学术型学生社团建设,办好国别区域、外语翻译类学生赛事和大文科系列讲座,擦亮语言志愿服务品牌,发挥青年教师辅导员作用,用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继续开展好学长领航计划等朋辈教育项目,支持导学促学帮学,鼓励学生升学深造和服务国家社会战略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更多发展的可能性与锻炼空间。

——党委副书记 黄爱成

 

 

      在刚刚结束的全校春季工作会议开幕式上,校长高松院士作了大会主题报告,高校长的讲话既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指示精神,又为我校下一步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其中“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几句铿锵有力的话,又一次让我们明确了作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回望学院这几年的发展变化,我们无不感受到“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和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由衷地感受到“大师”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感受到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发挥出来的整体合力。有幸成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和教学水平,为我校的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从而服务于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发展。

——阿拉伯语系系主任 马妍哲

 

 

      高校长的报告高屋建瓴、内涵深刻、面向未来,将对我校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要培养引领未来的学生,首先要有一大批能够把握未来、引领未来的教师。作为中大教师,我们应具备的良好的素质和正确的教育思想,认真严谨地对待教学和科研工作,承担起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责任,勤于学,笃于行,亦师亦友,传承中大精神。

——西班牙语系系主任 廖悦

 

 

      高松校长指出,通识教育要实现的理念是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通过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并认识人本身,形成自己的品格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兴趣、激情和觉悟。这些论述坚定了我们不断推进外语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促进语言教学和人文知识结构融合的信念。英语专业“丝路班”模式的探索,体现了国际翻译学院在“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追求。我们将以坚持不懈的努力,落实“卓越教学”的要求,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

——英语系系主任 曾记

 

 

      在今年的春季工作会议上,我对高松校长提到的育人观点印象深刻。他讲到,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人”,传承文明,贡献于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必须明确育人是大学的根本,而如何育人、育怎样的人正是我们工作的题中之义。具体到大学的专业教育,那么理想的专业教育不应止步于输出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应力求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判断能力、自我反思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积极实践能力的一代人。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则要求在实现外语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与大文科知识结构体系的融合,强调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尤其要注重问题意识、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充分发挥外语课程在阐释世界文化的异同、促进文明互鉴、开展中外人文交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俄语系系主任 孙烨

 

 

      校长高松院士在“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大会报告中提出要总结和传承中大文化,守正创新,继往开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学科交叉融合为重点,以院系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松校长还阐述了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核心是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认真学习了高松校长的大会讲话后,备受鼓舞,对稳步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以及十六字人才培养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新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发展,是转换发展方式、优化教育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发展,是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发展。

 

      要坚决落实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实施课程思政、“三全”育人,给学生以正确的理想信念引领、爱国情怀培育、品德修养提升、高远志向熏陶、奋斗精神培养和个人修养锤炼,培养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能够引领未来的人。

——专任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 覃胜勇

 

 

      学习了校长高松院士题为“以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 扎实推进学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春季工作会议大会主报告,觉得报告内容丰富,着眼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很多思路具有战略性和前瞻性。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高校长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什么样的人可以引领未来”以及如何实现“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这值得我们每位教师深入思考。事实上,校长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具有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的人是可以引领未来的人,学生的成长成才就是要帮助他们在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方面获得提升。我对此非常认同。以本人所在的区域国别学来说,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提升他们的学术思想力以及参与国际交流、对话乃至交锋的行动能力。很欣喜地看到,学院自从将区域国别研究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后,在人才培养中就非常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一是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通识课程体系,锻造学生的“学习力”;二是打造学生国别区域研究社团并积极对接教师团队“周周研”活动,培育学生的国别区域研究思想力;三是搭建国别和区域教育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的“行动力”。每一个方面都正在落实推进,并取得了初步成果。譬如,近三年,学院每年主办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比赛,我院学生踊跃报名,上百位同学积极参与比赛,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和中国情怀,我院学生荣获包括2个特等奖、1个一等奖在内的良好佳绩。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属于“国家亟需”且“引领未来”的人才,我个人期待学院能在此方面能够加大资源投入,主动破除壁垒,主动寻找交叉,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的行稳致远提供最优质的人力资源。

——专任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 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