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喜报 | 我院“三下乡”实践活动获省教育厅主题教育活动三等奖

发布人:网站管理员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公布2019年“新时代、新作为——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结果,我院志愿者队在珠海斗门的“三下乡”实践活动和实践报告《关于广东省珠海市斗门镇居民对垃圾分类政策了解状况以及当地外语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荣获本活动“走基层看变化,我与共和国共奋进”社会实践调查类三等奖。

项目简介

        在2019年暑期,翻院志愿者队在全校广招志愿者到珠海斗门小河涌村“青年之家”开展了为期两周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志愿者队为村里的小学生设计了独具特色的“译路童心”外语支教课堂,凭借队伍中多语人才出众的优势,设计了许多趣味游戏,寓教于乐,让孩子们体验到了学习外语的乐趣。除支教活动外,志愿者队在村书记与“青年之家”的带领下,走访了村中的贫困家庭,了解了基层村民的生活与困难,感受到基层工作的不易。同时,志愿者队还组织了垃圾分离的宣讲会,为村民普及了垃圾分类的政策与知识,帮助村民紧跟国家新政。两周以来的活动,志愿者队与村民紧密沟通,互相合作,活动广受村民和志愿者的好评。

 

 

队员感想

 

涂佳江:

        首先,我很荣幸我们队伍能获此殊荣,同时为省教育厅给予国际翻译学院志愿者队开展基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的充分肯定感到十分高兴和自豪,对参与活动的全体志愿者表示真诚的感谢。

 

        这次三下乡活动由翻院团委志工部负责策划,后面向全校招募志愿者,从前期工作到活动执行,全程历时一个多月,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实属活动策划环节。从选择服务对象、实践地点,到如何使实践活动内容翔实、生动,体现特色、创新;如何更好地发挥国际翻译学院专业优势、达到教育实践供需的高效对接;如何优化实践形式,做到寓教于乐,接上“地气”,都是我们策划考虑的重点和难点。大家秉承自由开放原则,积极讨论交换意见,策划过程中也不乏熬夜与加班,虽然很辛苦,但却很值得。在对小朋友进行外语趣味教学,与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过程中,我也更加体会到了国家倡导基层社会实践的意义,很荣幸为教育下乡、全民科普的开展贡献力量。这次获奖也激励了我在社会实践的路上越走越远,更加积极地肩负起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与担当。

 

梁泳仪:

        去年夏天,我参与了由翻院志愿者队举办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去到珠海市斗门镇给小孩子教授外语,并给社区居民科普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我们此次活动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我们主要是采用趣味教学的方式给当地的小朋友授课。在授课的过程中,我们及时调整上课方式,从而让小朋友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感受到学习外语的趣味。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对当地的外语教育现状有所了解。在科普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活动中,我们首先是自己做了准备工作对垃圾分类方法有比较透彻的了解后我们才出去科普,这是我们的第一层收获--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在科普过程中我们发现了社区居民对于分类方法的已经有所了解但仍存在一些误区。并且我们勇于探索用什么方法才能让社区居民更快的掌握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活动结束后,我们把活动中收集到的信息整理分析成一份报告,并向上提交我们的实践成果。不久前,我们接到通知,我们队伍的实践报告获相关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成果三等奖。我感到十分荣幸以及非常开心!感谢国际翻译学院志愿者队举办此次活动,让我们这些在校学子可以迈入社会中去,去亲身体验基层的现状以及变化。也感谢学院、学校以及国家倡导我们参加这类社会活动,我也在此次活动中深刻感受到社会实践活动举办的意义。希望以后有机会我还能参与这类社会实践活动!

 

陈晓珊:

        我们的队伍能够获得省级奖项,我真的很开心。去年暑期的“三下乡”活动,是我们费尽心思筹划的。前期讨论策划时正值期末考试期间,大家的学业压力很大,考试安排也很紧张,但是仍然聚在一起集思广益,在有限的时间里讨论出可执行的有效方案,真的很难得。现在想起当初忙得头昏脑涨的时期,仍然感慨万分。在活动期间,我们利用我们学院小语种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给当地的小朋友普及外语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同时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学习到了很多,收获到了很多。评奖前,我们也曾很忐忑,也曾熬夜加班加点写材料,不停地修改、讨论。一开始真的只是想做好这件事情,没想到真的能获奖。这是我们志愿者队的骄傲,我们一定要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