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学院动态 | 我院党委组织师生登“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开展调研

发布人:华玉勉

为增强学院师生对国情社情校情的了解,拓宽外语专业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渠道,近日,学院党委组织师生代表前往“海上移动课堂”、“中山大学第六校园”——“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开展调研,与“中山大学”号海洋科学考察中心就翻译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建设计划、提供专业语言服务合作进行交流探讨。

 

师生们登上“中山大学”号合影留念

 

师生们登上“中山大学”号后,先在学术报告厅开展座谈交流,交流会由科考船船长蓝明华主持。科考船探测技术总工程师崔运璐为学院师生介绍了“中山大学”号的设计和建造情况,“中山大学”号是国内目前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教实习船,配置高、能力强、创新技术高度集成,多项设计实现国内首次。学院党委书记郑华表示,“中山大学”号承载着中大师生的“海洋梦”,肩负着海洋强国的时代使命,希望通过本次调研,让师生们体验海洋科考的魅力,积极为科考船的海外科考活动和跨文化交流贡献力量。郑华书记代表学院向中山大学海上图书馆赠送曾记副教授的译著《无国之谍》和《无泪而泣》。学院MTI执行主任谢桂霞副教授在交流中提出,在“中山大学”号科考船建立外语类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学院师生可以发挥专业特长,为科考船提供语言服务支撑,助力海洋科考事业的国际化发展。

 

座谈交流会现场

 

座谈交流会后,师生们跟随蓝明华船长对海水采集及温度-盐度-深度测量系统(CTD)、船载大气观测系统等进行了初步了解,并在驾驶区域、作业区域、实验室区域和休闲生活区域深入体验了船员与科考队员的工作环境。

 

师生们随蓝明华船长参观“中山大学”号

 

“中山大学”号科考船上这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堂,让师生们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国家海洋装备、海洋科考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的海洋科考探索,祝愿“中山大学”号这一国之重器,挺进深蓝,再创辉煌,也期待国际翻译学院师生不断贡献外语专业力量,在中山大学的发展新征程中奋力谱写属于外语人的新篇章。

 

师生们与船员合影留念

 

活动感想

 

MTI执行主任谢桂霞: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中山大学”号见证了中大人将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相融合的决心,也见证了中大人“敢赴山海,逐梦星辰”的勇气。

此次访问“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与“中山大学”号就学生联合培养展开合作洽谈,希望学院师生可以参与到科考船未来的国际化发展中,为科考船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考,提供语言服务支撑,提升文科在促进软实力发展方面的影响力。仰望星空,向海图强,愿“中山大学”号越来越好,愿我们的合作硕果累累。

 

2022级笔译班白如意:

我校“中山大学”号是我国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创新设计亮点最多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我对其慕名已久,非常荣幸也非常激动本次能够随学院登船调研。站在“中山大学”号面前,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宏伟壮观;登船之后,听了蓝船长、大副以及其他负责人的讲解,我更全面地认识到了“中山大学”号的先进技术。例如科考船首次采用了各类技术,使其成为目前国际上水下辐射噪声最低的科考船,得以实现超静音科考作业,蓝船长为我们介绍说,“中山大学”号行进时的声音与其他科考船相比,就像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之间的差别。“中山大学”号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承载着历代中大人向海图强的宏大梦想,“乘大船、去深海、做大事”的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更要立大志做大事,心怀理想,坚定自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2022级口译班高源:

非常荣幸能随学院到“中山大学号”科考船调研学习,并为外籍教师做耳语同传。在译前准备过程中,我简要了解了船上的科考仪器、操控支撑设备,以及可供样品处理、检测分析和数据处理的各类实验室,感受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不懈努力。当我真正到达科考船上,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看到不同类型的取样器,看到直升机起降平台,听到工作人员讲解科考船的南海海洋科考项目、讲解长柱状重力活塞取样器的取样长度创下了国内南海长柱状取样作业的新记录,我更加心潮澎湃。建设海洋强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心怀国之大者的一代代人不渝的使命和追求。在翻译过程中,外教也不时问到不同仪器的用途、科考船的考察内容、疫情期间的作业情况等等,我及时向三副询问并予以解答。在此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为语言学习者更要全面地了解中国,深刻地认识中国,才能让中国的精神力量更好地走向世界。最后,坚持终身学习,永远为国尽责!

 

2022级笔译译班张佳萱:

很荣幸作为翻译团队的一员登上“中山大学”号,参观国内设计排水量最大、综合科考性能最强的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在船员们的讲解下,我了解到“中山大学”号已完成多次航海任务,开展大气、海洋和生物三大领域考察,为认识、保护和开发南海提供科技支撑。期待在接下来的翻译项目中与国之重器“中山大学”号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