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新季 | 蓝澍德书记、张陆祺师姐:扎根大地,传播希望
9月13日上午,我院新生入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扎根大地,传播希望”在教学楼顺利举行。张陆祺师姐和蓝澍德书记分别就西藏支教经历和云南省凤庆县红塘村驻村扶贫经历与全体翻院新生进行分享,为同学们讲述他们是如何将青春理想与祖国发展紧密相连。
首先,张陆祺师姐将她的成长之路向同学们娓娓道来。回首过去的8年,张陆祺师姐从“小金刚”1.0蜕变到4.0,一路自我挑战,也收获了自我进步。
“最快的成长方式,也许就是‘被迫’成长”,回顾她的本科阶段,张师姐这样总结到。从哈尔滨来到广东,担任班长和学生会副主席……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张师姐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小金刚”1.0成功蜕变到2.0版本。
22岁的张师姐和很多人一样,陷入了迷茫和彷徨。习近平总书记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文章使她深受触动,张师姐因此决定加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到西部去找寻人生的意义,新的蜕变也由此开始。
在西部支教的一年里,“三关”的挑战贯穿始终。“现实落差关、身份转变关、资源对接关”,关关皆是坎,关关又都是历练。支教为当地人民带去了希望,其实也给志愿者们上了宝贵的一课。在与当地人民的交流中,张师姐意识到,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有国旗和党旗在的地方,对于青年人来讲,都是可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地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皆应是我们的牵挂和故乡。一年疯狂,一生珍藏。西藏之行结束后,张师姐收获了与西部共同成长的自己,成功升级到“小金刚”4.0版本。
最后,张师姐对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最好的偷懒方式就是一次性做好”,她叮嘱同学们要脚踏实地、高效专注地学习,同时鼓励同学们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张师姐还强调了入党,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思考自己的情怀和格局,“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就要承担‘我是党员我先上’的责任”。

紧接着,蓝澍德书记向同学们做了以“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主题的驻村工作的分享。
“与贫穷更多是自然条件限制导致不同,贫困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社会性问题”,疾病、家庭结构异常、人性颓废……为了解决贫困这一世纪难题,蓝书记选择来到红塘村。
在红塘村,蓝书记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将“两不愁三保障一达标”任务落到实处。此外,蓝书记还从产业、民生、教育三方面帮助红塘村人民脱贫致富。在产业发展上,经过调研反思,蓝书记总结出红塘村的村域发展优势,探索出以旅带产,以产促旅的发展方案。在改善民生上,蓝书记充分感受到党领导的农村基层自治的高效性,经过多方努力,红塘村的路灯装起来了,停车场扩大了,马路修起来了。在发展教育上,蓝书记认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他决心改变红塘村教育资源缺乏的境况。通过农村儿童绘本阅读计划、我院第二教师党支部发起的“大手牵小手”云支教等活动,为农村的孩子带去知识与希望。
“中国的农村有很多的故事正在发生,我们有幸参与其中,是实践者,也是观察者和记录者。扎根祖国乡土,对每一位亲历者都会是弥足珍贵的记忆,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蓝书记动情地说到。
蓝澍德书记和张陆祺师姐的故事感染了在场的很多人,在提问环节,甚至有同学表达了想要加入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毕业后建设家乡的美好志向。学在中大,追求卓越,愿同学们都能将自己的青春热血抛洒在祖国最需要滋润的地方,在服务社会中孕育家国情怀,在扎根大地时传播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