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国际翻译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东亚名师讲堂”首场讲座顺利举行

发布人:李嘉妮

       9月26日上午,国际翻译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东亚名师讲堂”第一讲以云端方式顺利举行。作为东亚研究中心继“东亚学术沙龙”之后推出的新的一大学术品牌项目,本次“东亚名师讲堂”邀请到了我国朝鲜(韩国)语教育学界的领军人物——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朝鲜语系博士生导师、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会长、中国朝鲜语学会理事长、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非通用语种类教学指导分委会副主任委员姜宝有教授,为师生们带来了题为《透过语言看中韩饮食文化特征》的精彩讲座。讲座由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朝鲜语系主任刘宇副教授主持,包括东亚研究中心全体成员在内的90余名院内外师生参与了此次活动。

 

      讲座伊始,中心邀请到了国际翻译学院党委书记王琤致辞。王琤书记对姜宝有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我院的人才培养机制和科研特色,并对朝鲜语系十余年来在专业四八级考试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予以了充分肯定。王琤书记的致辞让东亚研究中心和朝鲜语系的师生倍感鼓舞。

 

       此次讲座,姜宝有教授主要立足于社会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透过语言现象探讨了中韩饮食文化特征的差异。姜教授基于大量的实例,总结出了中韩饮食文化分别作为火食文化与生食文化的不同特征,并高屋建瓴地从“天人合一”和“天地人三才”两种相异的哲学思维解释了其本后深层的原因。即,中国的饮食文化追求消解食材的自然属性,通过各式烹饪加工方法达到中和、融合的状态,反映了人们强烈的主观性和创造意识;与此相对,韩国的饮食文化注重尽可能地呈现食材的原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姜教授通过饮食味道评价词、饮食种类、饮食菜单命名、烹调方法、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多个方面,具体论证了上述观点。姜教授的讲座从语言入手,分析了语言所体现的文化现象,最后上升至哲学的学理性角度,剖析了语言文化现象背后的认知与思维差异。全场讲座观点鲜明,论据充足,很好地驾驭了两种语言文化的共性与差异,令人深受启发。

 

       姜宝有教授的报告结束后,我院朝鲜语系17级王真琴和18级谭志康、王大伟等同学用韩语进行了提问。姜教授对同学们有深度的提问和流畅、清晰的韩语口语水平予以了充分肯定,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并鼓励大家可以对平时语言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问开展研究,努力从“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

 

       最后,东亚研究中心主任兼朝鲜语系主任刘宇副教授对姜宝有教授的受邀再次表达了衷心的感谢。姜宝有教授以中国朝鲜(韩国)语教育研究学会会长的身份,对中山大学朝鲜语系的办学特色与教育质量进行了高度赞扬,并鼓励今后东亚研究中心和朝鲜语系开展更多的全国性学术活动,为华南以及全国的朝鲜(韩国)语研究与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至此,国际翻译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东亚名师讲堂”首场讲座圆满落幕。今后,中心将继续邀请更多的海内外名家,努力将“东亚名师讲堂”打造成为高水平、辐射全国的学术交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