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杨洁勉教授:当代青年学子和国际关系专业——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正确定位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广获响应。在此背景下,国别区域研究作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重要学科方向,获得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国际翻译学院为了加强国别区域研究方向建设,鉴于国别区域研究的跨学科性,将陆续邀请多位国际关系、世界史,传播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开设“多学科视野中的国别区域研究”系列讲座,为我院国别区域研究者打开更加宽广的视野,为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系列讲座首讲邀请到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杨教授从国际关系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当代青年学子的定位,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10月10日上午,在海琴六号B210会议室,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教授为我院学子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当代青年学子和国际关系专业——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正确定位”讲座。杨教授深入浅出地回顾了国际关系专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青年学子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正确定位提供了有益的启发。讲座由我院陈杰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杨教授回忆起自己的求学生涯,他坦言,相比于当代大学生丰富多样的专业选择,当时他的选择极其有限,但他始终相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借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话鼓励同学们应主动创造未来。
紧接着,杨教授从国际关系专业的小众时代、从小众到大众的百年过渡、大众时代的逐步形成与发展三个阶段展开本次讲座。
在追溯国际关系专业的发展历史时,杨教授回忆起自己与费正清先生第一次见面的缘分。费正清先生致力于中国问题研究长达50年,对国际关系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那次会面让杨教授终生难忘。杨教授感慨道,“那次会面虽属意料之外,但启发我们的是,机会一直都存在,但需要我们主动去争取。”
在谈及国际关系学科从小众到大众的百年过渡时,杨教授分析道,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殖民帝国和资本帝国的拓展、现代和当代的现实需求都是国际关系专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关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关注。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期,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更是形成了大众参与的高潮。
随着国际关系学科在扁平化中走向大众时代,专业的“泛化”逐渐形成。在此情况下,新时期的青年学子应该如何作出抉择呢?对此,杨教授给出的建议是——当我们无法预计未来的时候,就去学习历史。同时,杨教授也提醒同学们不能只局限于讲好某一种语言。他举例说,当外国人提问我们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如何用英语表达时,我们如果都不能流利地回答,那么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又如何能够传递给全世界呢?在讲座中,杨教授还提出当代外语学子要了解自己的祖国,要做“外国通”,先做“中国通”。此外,杨教授还以自己的工作体会讲述了勤奋踏实的重要性:“工作需靠勤奋。知识永远是不够的,我们要做好动态准备,不断补短。”
在互动环节,杨教授耐心地问答了同学们的提问。如针对当前世界大变局,杨教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建议外语学生要广泛汲取多学科的知识,以不变应万变,为未来的不确定性作更多的储备和准备。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表示,通过本次讲座,不但对国际关系、国别区域研究以及对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多的认知,在如何更好地为人为学为事方面也收获良多。
“当代青年学子和国际关系专业——在历史长河中寻找正确定位”是国际翻译学院国别和区域研究系列讲座之一,也是我院在第二课堂开展课程思政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时代在变化,新的国际力量在崛起,国际关系也日趋复杂与多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要学会寻找自己的正确定位,清楚我们学习的目标与方向,笃志力行,成长为国家和国际社会需要的多元人才,实现小我与大我的价值统一!”

人物介绍
杨洁勉教授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2007-2013),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2014-2019),现为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社会兼职有: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组成员、教育部社科项目评审专家、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会长、中俄友好和平发展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理事等。曾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世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被评为“上海市杰出专业人士”。发表国际问题专(合)著20余部和论文百余万字,多次获得上海社科优秀专著和论文奖。主持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社科和决策咨询项目,撰写的专报多次获得包括中央领导在内的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为中国外交决策、上海对外开放作出了智力贡献,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研究的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