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丨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2020年11月6日-8日,“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在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6号隆重开幕。世界系统功能语言学知名学者黄国文教授,澳门大学翻译研究知名学者张美芳教授以及全国各大高校功能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论坛中,学者们围绕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展开了深度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
一. 开幕式回顾
开幕式伊始,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院长常晨光教授致辞,向与会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常院长表示,在后疫情时代下,各地学者齐聚一堂交流学术的机会非常难得,希望大家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随后,合办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司显柱教授同致开幕辞,表达了对曾经指导和帮助自己的老师们的感恩之情,并且他表示非常珍惜这次交流机会,祝愿大家都能从本次论坛中有所获,有所得。最后,常晨光院长宣布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正式开幕,为期两天的学术论坛在现场师生热烈的掌声中拉开帷幕。
二. 演讲及报告回顾
第一场: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首先,华南农业大学的黄国文教授发表题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的翻译研究之路”的主旨演讲。他从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谈起,探讨外语研究中的“闻道”和翻译研究中的“术业”问题,同时结合二十多年来他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融合方面的努力和研究,以个案分析的方式诠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对外语工作者的影响。黄国文教授虽然并非是首位“闻道”者,但他在学术研究方面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不凡成绩举足轻重。他直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并对导师、同事和所有帮助过他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
随后,澳门大学的张美芳教授带来题为“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主旨演讲。她指出,翻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需要译者结合多种方法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在演讲中,她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外语教学中的主要运用,并探究了二者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外语教学以及社会的影响。她不时结合例子,使与会师生对相关概念理解更为透彻。最后,张美芳教授也不忘回顾和感恩过去,并表示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机会,和大家共同成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司显柱教授作出了题为“翻译批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的报告。他分析道,翻译活动作为语言使用的一种形式遵守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并启发学者们可以据此开展翻译批评和翻译质量评估。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的于晖教授带来了题为“语篇体裁研究对翻译的启示”的报告。她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复合体内的逻辑语义关系理论为指导,提出语篇体裁复合体的概念,探寻实际语篇中复杂的语义关系。
上海交通大学的杨炳钧教授报告的题目是“汉语特定成分的英译及其对非限定性有关争议的启示”。他采用语料库工具对英汉双语语料进行深度分析,发现译者会不自觉地运用英语非限定成分进行翻译,这说明汉语原文本中的对应成分同样具备非限定性的基本特点。
最后,华中师范大学王勇教授围绕“学术外译中的几个问题——以《汉语语法学》英译为例”进行报告。他以《汉语语法学》的英译为例,从文本的选择、译者模式、读者定位、翻译策略等方面讨论中华学术外译的相关问题。
第二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批评
在上午的学术盛宴后,第二场主题为“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批评”的学术论坛也如约而至。
在这一场主题演讲中,华南农业大学的陈旸教授题为“功能语篇分析与《论语》英译研究”的报告,采用功能语篇分析的框架,分析《论语》的英译问题,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澳门大学的张美芳教授和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钱宏博士共同发表题为“Concepts of “Func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的演讲,追溯了翻译中“功能”概念的起源和发展,分析其同与异,为翻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更清晰的定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潘莉教授发表题为“Mediation of Political Speeches in Media Translation: Discourse Analysis of Quot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Metaphor in English Reports”的报告,探讨政治演讲中的隐喻是如何在媒体翻译中被调解和容纳,为今后媒体翻译的语篇分析以及媒体中政治隐喻和言论的语境化研究提供参考。
中山大学的王博博士发表题为“Christian Matthiessen and Translation Viewed in Terms of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报告,介绍了Matthiessen的“翻译环境”在翻译中的应用,并基于对Matthiessen的采访,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第三场:多模态翻译研究
下午第三场“模态翻译研究”主题演讲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潘莉教授主持。中山大学的曾蕾教授题为“国学经典漫画中投射符际翻译的再现意义——以《论语》漫画为例”的报告,依据功能语法和视觉语法理论,结合实例探讨投射符际翻译的再现意义。
重庆交通大学的罗天教授题为“Multimodal Translation of The Art of War: A Genre Perspective”的报告对中国军事经典《孙子兵法》的翻译进行个案研究,提醒我们注意目的、读者和文化差异对多模态共性实现过程的影响。
中山大学的谢桂霞博士题为“A Study on the Reception of Two Chinese Hamlet: A Paratextual and Multimodal Combined Approach”的报告,用副文本和多模态的方法,讨论最早的《哈姆雷特》全文汉译本,提出莎剧在中国早起接受的两种可能路径。
三. 平行分论坛回顾
平行论坛一: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口笔译研究专题
平行分论坛一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与口笔译研究”为主题,华南农业大学的杨曙教授的演讲题为“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情态实现系统对比研究”,从情态取向系统、意态系统等多方面对汉语和英语分别作对比分析;中山大学范若恩教授的报告题为“偏离叛逆/传播传承:创造性叛逆的历史语义和翻译文学的归属”,报告指出法国文学社会学家埃斯卡皮的“创造性叛逆”概念与于其字面含义迥异,实则兼具 “背叛偏离和传播传承”的双重含义;华南理工大学的邓仁华教授的报告题为“The Evalu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of Everlasting Longings from the Systemic-Functional Perspective”,该报告对比分析了白居易作品《长相思》的三种译本,从三大元功能的角度进行批判,并提出另一种翻译版本;中山大学的王博博士的报告题为“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of poetry translation: Application of a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 model”,通过个例分析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是诗歌翻译中一个强有力的分析工具,这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中山大学潘韩婷博士发表了题为“Wonton, Jiao'zi or Dumpling: Macao Identity as Constructed in Food Translation”的报告,旨在探讨澳门人在食物方面的身份认同和不同翻译在身份建构中的作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欧阳倩华博士的报告题为“人际意义训练对口译人际能力的影响研究”,以MTI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为期三周的功能语言学人际意义教学,得到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启示。
平行论坛二:多模态视角翻译研究专题
在海琴6号的东亚研究中心,以“多模态视角翻译研究专题”为主题的平行分论坛也如期进行。山西大学梁红艳老师和澳门科技大学的陈曦主持论坛。第一位发表报告的是澳门科技大学的陈曦老师,她演讲的主题是“翻译研究的多模态转向:现状与展望”。她追溯多模态概念在翻译研究中的介入与发展,梳理多模态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指出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意见。接下来是来自中山大学的杨慕文老师带来的题为“从本体研究到多模态话语分析——唐诗漫画经验意义的多模态建构”的报告。她一方面将唐诗本体研究领域的相关问题纳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进行综合分析; 另一方面对比分析唐诗漫画并建立了其经验意义的多模态建构的分析框架。最后结合《唐诗说》进行实例分析, 为解析和创作唐诗漫画提供了具体化、易操作的参考依据。中山大学的朱薪羽老师围绕“国学漫画投射中构图意义的多模态构建——以《中庸》漫画翻译本为例”展开报告。她以《中庸》中的投射现象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原文和漫画转写本投射机制的异同,阐释了国学漫画语篇中投射的构图意义实现机制,并指出《中庸》漫画本中的投射的构图意义不仅实现了与其原文语篇功能的相对对等,也展现出更为独特复杂的多模态语法语义机制。
来自中山大学的洪丹教授带来“电影 Coco 片名三个汉译本的生态翻译学阐释”报告。通过对动画电影 Coco 的片名在海峡两岸暨香港的三个汉译本比较,旨在说明不同的译名体现了译者在创造性叛逆中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不同翻译选择和文化适应。同时研究发现,电影片名的汉译还体现出“内容维”的适应与转换。广东财经大学的胡红辉教授发表题为“功能语篇分析视域下典籍英译的现代化路径小探——以许渊冲《论语》英译为例”的报告。她通过对《论语》的分析,探讨译者译文中如何重构译文文化语境、构建现代化的《论语》英文译本,以促进中西文化的现代化交流。山西大学的梁红艳教授发表题为“跨文化传播视阈下地方文化外译受众认知偏差研究”的报告。她以地方文化的翻译为对象进行研究,发现对源语及译语文本的经验功能的对比分析可以有效检验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文本外译的传播效果,这对地方文化的有效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行论坛三:多形态的翻译研究
在欧洲研究中心,主题为“多形态的翻译研究”的平行分论坛以来自广东金融学院的陈树坤、黄中习教授的报告开启。报告主题为“民族志译多声性研究—以布洛陀诗经《汉王与祖王》为例”。通过以《汉王与祖王》中的民族志注释为研究桥梁,他们得出民族志译注存在显著的多声性,并且兼有特殊的学术规范和民族志特征。同样来自中山大学的邹辉,黄江慧教授进行了题为“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uman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in newspaper texts:an Eye-Tracking, Keystroke Logging and Think-aloud Study”的报告,以多种方式探究了不同的机器翻译输出,人工翻译以及报纸文本的译后编辑三者内部间的差异。最后,东莞理工大学的李忠华教授围绕“再实例化视阀下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写译研究—以‘夸父逐日’为例”主题作了相关报告。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再实施化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我国古代神话故事在流传过程中的不同写译和流变。
本次功能路径翻译研究学术论坛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了研究和讨论的良好平台,为未来更深入更全面更严谨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本日议程聚焦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翻译批评、多模态翻译及口笔译等领域的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来自各大高校的学者们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广泛的交流,并且表示对于明日议程的热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