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疫情之下,国际翻译学院国际学生教育工作砥砺前行再创新

发布人:李嘉妮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国际学生无法如期返校,疫情给教育提出了新难题。秋季学期,国际翻译学院共有23名“一带一路”本科奖学金新生,15名国际学生学历生。疫情之下,得益于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与任课教师克服困难的不懈精神,国际学生教育工作有条不紊,取得创新性突破。

 

携手前行,寄予温暖关怀

 

尽管国际学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学院仍克服困难,围绕“学在中大,追求卓越”的学风,为国际学生安排线上课程,切实保障学历生专业学习不中断,汉补生汉语学习不落后。开展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之前,学院组织动员相关任课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做好了前期部署。与此同时,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利用网络会议平台,实现远程教学,让知识跨越国界和时区,保证教学进度不受疫情影响。

 

国际新生导航会议上,学院领导向国际新生介绍了中山大学“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国际翻译学院“大文科”、“双外语”、“开放式”的办学特色,坚定了同学们在中大学习的信心。学院定期组织院领导与学生开展云座谈,2020年12月21日冬至日,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爱成、辅导员叶玮茵和汉语项目负责人李卓等教师代表向同学们送去了温暖的祝福,勉励同学们勇敢面对疫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努力提升自我,保重身体,做好个人防护。

 

虽然疫情之下师生交流只能隔着屏幕,但同学们都切实感受到了中大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求真务实的治学氛围以及开放共融的办学理念,对未来在中大的学习生活充满向往。

 

学业辅导,两个课堂有效融合

 

国际翻译学院中外学生交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ISA)于秋季学期启动线上Tutor汉语辅导计划。由ISA成员担任汉语小老师(Tutor),以线上会议、交流互动的方式,开展课后汉语辅导。Tutor不仅帮助国际学生学习中文、准备HSK考试,还会进行课外知识拓展,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习俗。ISA严格把控汉语辅导的内容和教学进度,每月收集Tutor的汉语辅导记录进行周期总结,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汉语辅导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实现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效的联接融合。

 

民心相通,搭建文化桥梁

ISA秉承促进中外交流的主旨,开展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向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疫情期间,文化活动创新性地融合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主导、线下延伸相结合。

 

 “译”举破冰,咫尺天涯

“云破冰”活动开创了中外学生相识相知的新方式。尽管同学们相距万里,却仍能感受到彼此无限的热情。隔着屏幕的交流也包含着数不清的乐趣、聊不完的话题,获得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线上破冰活动的创新与尝试,取得圆满成功,拓展了日后举办活动的新思路。

 

诵读经典,笔墨相传

诗词朗诵活动拉开了“中华文化月”系列活动的序幕。国际学生们踊跃参与,在老师的指导以及ISA成员的帮助下完成音频或视频录制,在诵读诗词中体会中华文化的点滴魅力。线上诗词朗诵跨越时空,给国际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缱绻书画意,共览中华情”书画交流活动接下“中华文化月”系列活动的第二棒。中外学生在活动中挥毫书经典,执笔绘江山,搭起文化之桥。

 

大美服章,礼仪华夏

“大美服章,礼仪华夏”汉服讲座邀请铜雀汉服社(南校)为国际学生生动展现汉服之美。古风舞蹈视频展示,汉服基本知识讲解,中华礼制传统介绍,都让国际学生体会到汉服的“动态之美”,感受到  深厚的文化底蕴,促进了中外学生的友好交流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

 

 

尽管疫情肆虐,学院对国际学生的关怀从未间断。克服万难,学院对国际教育创新的积极探索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期待疫情的阴霾早日驱散,国际学生能够早日来到中国,来到国际翻译学院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努力学习,放飞青春梦想,成为两国友好交往的使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