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学院俄语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
俄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俄语是联合国官方语言之一,在国际交流、多边外交及欧亚地区合作中广泛使用。俄语语言文学专业涵盖俄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与文化、翻译与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
国际翻译学院俄语专业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俄语及英语(双外语)应用能力为核心基础,以“俄语+”为路径,系统融入语言对象国的政治、经济、贸易、文化、法律、社会、教育等交叉学科知识体系。通过“双外语应用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国际传播能力—协同创新能力”培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行动力,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域、中国立场、大文科知识结构、双外语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并熟知国际事务”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创新人才,旨在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以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国际翻译学院俄语系创立于2009年,2011年正式招生,2020年入选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14(层次A),2025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位列全国第12(层次A)。
二、培养目标
在“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人才培养目标引领下,本专业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专业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俄语专业致力于培养精通俄语及英语、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有全面的人文知识结构和宽广的国际视野、对全球和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有深刻理解、具备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出色的跨文化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并为语言、文学、翻译、区域国别研究以及新闻、国际商务、外交等跨学科领域输送拔尖研究人才。
三、培养成效
经过本科阶段的培养,俄语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具备出色的俄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
2、具备宽口径、复合型的大文科知识结构,包括对俄语国家的历史、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较深入的认识。
3、第二外语听说读写能力达到中等程度以上,相当于专业四级的第二外语水平。
4、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出色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5、接受专业的学术写作与研究训练,具备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修业年限为4年,毕业总学分为153。
此外,本专业学生在大三年级还将有机会以交换生、公派留学的身份赴俄罗斯名校交换学习。大四年级将有机会申请国家留学基金委赴俄罗斯攻读研究生项目。
四、师资队伍
俄语系现有教师12人,其中,顾问教授1人,副教授4人(临聘1人),讲师1人,教员2人,高水平外籍教师2人(临聘1人),以及博士后研究员2人。师资团队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教师研究方向覆盖语言学、文学、翻译、区域国别以及外语教学法研究等领域,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研究具有一定基础。所有教师均具备海外留学、访学经历。
五、主要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主要包括:
1 专业基础课程:基础俄语I-IV、俄语语法与综合技能训练I-II;
2 专业核心课程:高级俄语I-III、理解当代中国:俄语读写、理解当代中国:汉俄翻译、理解当代中国:俄语演讲、俄语视听说I-IV、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
3 言语综合技能提升课程:俄语会话I-IV、俄语阅读I-III,俄罗斯经典艺术作品赏析(电影、绘画、音乐),以及外事俄语、法律俄语、科技俄语、商务俄语等。
课程设置还包括:语言学方向、文学方向、跨文化交际与翻译方向、区域国别方向等专业课程,如:人工智能与语言文化学、俄罗斯文学史(上、下)、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全球化与国际关系、俄罗斯与中亚研究等特色课程。
此外,俄语系坚持第二课程赋能第一课程专业建设的学生工作理念,通过打造多元化的专题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国际视野。活动主要包括:1、思政类(如:特色主题班会);2、科研类(如:系列跨学科学术讲座与圆桌会议等);3、科普类(如:俄罗斯语言文化读书会等);4、实践类(如:俄罗斯文化节、俄语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