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丝路班)专业介绍
一、专业定位
英语是国际交流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不仅可以通行全球(包括十分偏远的地区),实际运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贸易、金融、财务、法律、旅游、建筑、工程、医学等众多领域,还包括文化交流与传承以及所有领域的学术研究。大语言模型(LLM)的出现极大提升了机器处理语言的能力,为英语的运用增添了利器,但机器直接替代英语相关的工作纯粹是理想主义者的梦想罢了。众所周知,体力劳动中有相当多的工作早已经被机器替代,但体力劳动仍然十分重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之基础。在脑力劳动被机器完全替代之前(预计一百年内不可能发生),人类的一切脑力劳动都是有意义和价值的。鉴于英语的影响力和运用范围之广,英语相关的各种脑力劳动需求量仍然很大。
国际翻译学院英语系成立于2005年,目前已形成集本科、硕士、博士层次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国际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丝路班)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二、培养目标
设立以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为宗旨的“大文科”教学改革创新试验班(简称“丝路班”),目标是通过贯彻大文科、双外语、开放式的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博大的家国情怀、扎实的双外语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敏锐的学术思维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为高校及科研院所输送学术型人才,为政府机关、跨国企业及国际组织等部门输送未来的领军人才。 具体来讲,英语使用技能、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是本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但国际翻译学院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掌握英语所承载的大文科基础知识,熟悉语言学、文学、翻译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等方向的理论知识,在用英语服务国家战略、促进跨文化交流实践、进行批判性思考及研究等方面都应具备一流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即为国际翻译学院的具体培养目标。
三、培养成效
英语专业(丝路班)着重培养学生宽口径的人文视野、复合型的知识结构、扎实的双外语能力、宽广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学术思维,形成鲜明的“大文科、双外语、开放式”办学特色。经过本科阶段的培养,英语专业(丝路班)学生应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 具备优异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英语达到专业八级良好以上水平;
2. 具备系统的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文学、语言学、翻译、国别区域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知识体系,同时具备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文科知识结构(涵盖历史、宗教、政治、社会、哲学、教育、传媒等领域);
3. 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具备第二外语的实际运用能力,相当于专业四级的第二外语水平;
4. 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具备优异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5. 在外语语言文学专业或其他人文社科领域具有充分的问题意识和知识储备,具备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研究能力。
四、主要课程设置
1.专业基础课:英语专业新生研讨课、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英语时文选读I-IV、听力与口译、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
2.专业核心课:文学话语研读系列课程(戏剧、短篇小说、经典散文、经典小说)、历史话语研读系列课程(古文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二十世纪)、当代社会问题研读(深度报道、经典著作)、语言问题研读系列课程(语言学概论、语义研究、语篇分析)、理解当代中国:英语演讲、理解当代中国:英语读写
3.专业实践课:当代社会问题沟通I-IV、英文写作I-IV、英语综合素养能力实训课、创新实践、毕业论文
4.专业提升课:
(1)文学:英国文学史、美国文学史、比较文学、浪漫主义诗歌与诗论、西方经典文学选读、美国诗歌选读、文学理论、虚构创作、非虚构创作、英语文学与电影改编、现代主义文学;
(2)语言学:英汉语言对比、语言统计学、第二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词汇学、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
(3)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概论、英汉笔译、AI+汉英笔译、文体分析与翻译、专题口译、交替传译I-II、医疗健康口笔译入门、国际医疗概论、医学翻译、创意写作与翻译、语料库与翻译;
(4)国别区域研究: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美国研究、欧洲研究、俄罗斯与中亚研究、东亚研究、中东研究、拉美研究、国际事务与区域研究、国际组织与国际制度、学术探索与国际拓展;
(5)商务沟通:高效沟通、经济学I-II、英语演讲与辩论
五、师资队伍
英语系现有教师30余名,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及助理教授18人,讲师及专任教员12人。英语系师资队伍强大,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果丰硕。教师的研究方向包括英美文学、比较文学、跨文化研究、口笔译理论与实践、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等诸多领域,在传统方向和新兴交叉方向上都取得了大量前沿成果。
六、教学条件
国际翻译学院教学资源丰富,语音室、连传室、同传室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