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携手奋进共襄盛举

发布人:华玉勉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 携手奋进共襄盛举

 

常晨光教授

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理事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上午好!
 
       新学期伊始,很高兴相聚云端,参加张蕴岭教授的新书发布仪式。首先我代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联盟,向张老师及其编写团队表示热烈祝贺。目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最薄弱的环节之一就是缺少高质量的教材,这本具有开创性和学理性的力作为各人才培养单位提供了宝贵的教学资源。同时感谢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组织这次活动,让我们有机会云端相聚,一起回望联盟走过的三个春秋,展望未来发展的蓝图。
 
       三年前,由中山大学联合北京语言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云南大学在国内首先发起“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2019年12月正式在广东珠海成立,40多所高校成为创始成员。有意思的是,“国关国政外交学人”公众号还将联盟成立作为当年的“十大新闻”之一。成立之初,联盟就重视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与完善,2019年发布了第一版的联盟章程,后续又发布了2个修订版。最新版的章程对联盟宗旨、性质、成员资格、成员权利和义务、联盟组织架构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其中,在组织架构方面,联盟设置了理事长会、学术委员会和顾问委员会,另外还特聘首席专家序列。章程还明确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为联盟秘书长单位。中山大学校领导也对联盟活动非常支持,连续出席联盟年会开幕式并致辞。
 
       联盟成立后,规模不断壮大,由最初的40余所大学的50余家院系入盟,到目前近100家大学(机构)的130家院系单位入盟,成员覆盖不同类型高校、不同学科,这也反映了近年来各高校对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重视也在与日俱增。
 
       联盟最主要的品牌活动包括联盟年会和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年度大赛,迄今已连续成功主办三届。首届年会采用自由式发言,当时重在联盟启动。从2020年开始,联盟年会迅速进入规范化和品质化发展的道路。参会人数逐年快速上升,研讨议题趋于细化和多元。第二届年会主旨发言和分会场发言达到51个,第三届年会的主旨发言和分会场发言为45个。
 
       就大赛而言,我们关注的是赛事的权威性、公平性和竞争性。比赛采取三轮制,走到最后的获奖选手都是非常辛苦的,其中的即兴演讲非常考验选手的综合素质。每届比赛的评委阵容都很庞大,包括资深外交官和学术造诣精深的学者。我们特别注重评委学科背景的多元化,避免从单一视角看待学生的现场表现。虽然赛事门槛较高,但参赛学校数字不断上升,从第一届来自41所大学的170名学生报名参赛,到第二届的52所大学的400名报名参赛,再到去年60所大学的学生报名参赛,说明了大学生们对我们的高度认可。
 

       此外,联盟还邀请一些专家在年会期间集中讲座,平时也不定期开设专题讲座,目前已举办讲座18期,未来也期待能邀请在座各位专家为我们联盟成员带领精彩的学术分享。我们还运营两个相关微信群为全国兄弟单位提供信息分享的平台。

 

 

 

       回望联盟三年来走过的路,如果说要找几个词来概括联盟发展和联盟活动的特征,那就是“战略性”、“领先性”、“开放性”、“多元性”、“共享性”和“均衡性”。
 
       “战略性”:这与国别区域研究本身的重要性相关。在中国和平崛起的过程中,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层出不穷,尤其是中美博弈将具有长期性特征,其影响将外溢至世界各个角落,因此,加强国别区域研究将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是做好国别区域研究的先决条件,将有效助力共建“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联盟从酝酿成立到现在,始终从这一战略高度看待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深远意义。
 
       “领先性”:联盟是国内第一个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多学科交流平台。三年前,我们敏锐地把握住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学科建设的需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建立联盟的倡议,并将其落地,形成了组织结构完善、行之有效的全国性交流平台。联盟“领先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联盟年会在议题设置上不但考虑到应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高度的现实关怀,更是考虑到能否具有引领性和启发性价值。在第二届年会上,我们设置了“新文科建设与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议题,在第三届年会上,我们设置了“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与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过程性因素研究”、课程思政等议题。此外,联盟主办的“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迄今也是国内该领域唯一的赛事,通过设置合适的演讲题目,引导相关学科的学生主动关注国家战略,主动投身国别区域研究,积极养成浓厚的家国情怀,拓展自己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在第一届大赛举办后,一些大学主动设置自己学校的国别区域演讲赛事,就是先自己选拔一批学生出来,和我们的全国性赛事对接。这就是我们赛事的引领性。
 
       “开放性”:联盟最初自发形成于院系,符合各方期待,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各校认可,目前发展成为一个校际的开放式共同体。开放性特征是联盟保持活力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欢迎与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相关的不同学科、不同类型院系加入,一起为中国特色的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作出努力。联盟治理也是开放式的,一直在根据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本身的要求变化和联盟的功能变化而与时俱进,我们设立了联席理事长制度,交叉学科建设委员会设置共同主任,聘请了不同学科的特聘首席专家,目的就是为了凝心聚力,汇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把联盟做大做强。
 
       “多元性”:国别区域研究人才是一种跨学科人才,因此,在联盟开放成员申请的时候,我们强调“多学科性”。现在,联盟成员覆盖了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世界史、民族学、教育学、经济学等诸多的学科。在“特聘首席专家序列”里面,我们按照学科性质设置首席专家,每个学科一位首席,大家聚合在一个平台,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有助于汲取不同学科优势,打破学科壁垒,共商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大计。
 
       “共享性”:联盟心怀“国之大者”,致力于把联盟打造成一个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促进正在和将要实施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的院系之间的经验交流,加快国内高校各院系在 “新文科”背景下开展跨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和路径改革。联盟举办的各类活动都是公益性的,联盟年会不收取任何费用,让愿意加入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队伍的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获得更多的交流和学习机会。
 
       “均衡性”:联盟的两大品牌活动均衡地考虑到人才培养的“供给端”和“接受端”,联盟年会针对教师层面,全国大学生国别区域演讲大赛针对学生层面,两场活动同期举行,参赛选手可以旁听年会,年会参会嘉宾可以旁听选手演讲,这是联盟作出的精心安排。应该说,年会和大赛在教师和学生群体中都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已经形成品牌效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院系联盟已走过三年的初创期,当前,恰逢区域国别学即将入列交叉学科门类之际,联盟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作为联盟理事长,我期待与大家一起努力,把区域国别学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做好做实。这里我想就联盟未来的发展谈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在保持和加强联盟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在内涵和形式方面进行创新,回应时代需求、国家需要和大家关切。刚刚成立的交叉学科建设委员会就是对联盟内涵的一大拓展,目的是要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起到更强的引领性作用。未来,我们还要启动基于学科、基于区域研究或基于地域的分盟或分会建设,让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获得源源不断的制度性动力。
 
       二是要遵循“多元一体”的理念,把区域国别学的交叉学科特征体现到联盟未来的发展中,从联盟架构到具体运作上,都要体现学科的多元性、交叉性,加强对话交流,实现多元一体。我们聘任多位学科特聘首席专家就是这一思路的最新体现,希望通过这些学科特聘首席专家的引领,进一步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三是要继承 “凝心聚力”的传统,继续汇聚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做大做强联盟,使之真正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共同体,这里也期待各位前辈、各位同仁、各位领导给我们联盟发展更多的宝贵建议。我相信,在各位的支持和共同努力下,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必将未来可期。
 
       最后,再次祝贺张蕴岭老师的新书出版,感谢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为举办本次会议的辛勤付出,也感谢今天参会的各位老师,谢谢大家!

 

*常晨光理事长在“《国际区域学概论》发布会暨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研讨会”上的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