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语言学国际青年学者言谈茶座:语言vs世界,神话or现实”系列讲座圆满结束

发布人:华玉勉

      为深化“三全育人”,推进“五育并举”,探索通识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创新疫情背景下的国际化办学新路径,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于2022年4月至5月,举办了“语言学国际青年学者言谈茶座:语言vs世界,神话or现实”系列讲座,邀请了剑桥大学在读博士吴欣然、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李茜、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苏煜婷、浙江大学在读博士戴颖、香港大学在读博士李笑薇和爱丁堡大学在读博士朱若梦(按讲座时间排序)等六位嘉宾,为同学们分享语言学研究前沿,从青年学者的视角和青年学子交流科研心得,探索了培养新型外语人才的新方案。

      系列讲座由国际翻译学院语言学研学社团承办,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师生近一千人次与会听讲,借助国际翻译学院搭建的平台和活跃在语言学创新领域的嘉宾对话,交流研学心得,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增进了对语言学的认知,拓展了个人的学术视野。

嘉宾感想

      很荣幸能受邀参加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语言学讲座系列。特别高兴能和同学们分享我的研究,感谢同学们的认真聆听和热情提问。同时我也在系列的其他讲座中收获颇丰。辛苦老师同学们的组织。比心~

——剑桥大学在读博士吴欣然

 

      首先感谢国际翻译学院的组织和邀请,能够有机会做这次交流对自己也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前期准备阶段,主办方给了很充足的时间给我做准备,对话题也没有太多限制,给了很充足的发挥空间。讲座的宣传和组织都做得很好,系列的回顾推送我觉得做得特别好,能够看到同学们对讲座的反馈让我觉得也很有收获!另外就是我们微信群内的氛围也特别好,感谢这次系列讲座的机会,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博士同学们。总之是很有收获的一次经历,谢谢!

——北京大学在读博士李茜

 

      很荣幸,很开心受邀参与本次语言学国际青年学者言谈茶座,感谢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搭建了这样一个沟通桥梁,感谢闫凯老师及会务组人员的支持和帮助。在该系列的讲座中,我认识了许多国内外的优秀青年学者和青年学子。我们在相互交流和互动中提出并分享各自感兴趣的热点问题,拓宽视野,丰富自身研究领域。作为第三期讲座嘉宾,我做了《人类中心论范式视域下的语言哲学初探》这一选题,并与来自不同高校的师生共同进行探讨。20世纪70-80年代以来,人类中心论范式在语言学界大行其道,占据主导地位,并逐渐成为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主流范式。该范式置人于首位,并视语言为人的主要特征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与人的思维、意识、物质与精神活动的密切联系中理解并研究语言。世界通过语言展现和表达,人通过认知自身来认知世界,语言、思维和世界三者密不可分。语言的本质是什么?世界又是什么?语言、思维和世界三者关系如何?语言是可靠的还是不可靠的?语言的界限是否是世界的界限?这些问题是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热衷探讨并尝试解决的重要问题。就目前而言,语言学、语言哲学的研究正处于人类中心论范式的高峰。通过该系列讲座,通过与青年学者和青年学子的交流,我对以上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复旦大学在读博士苏煜婷

 

      感谢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的精心组织,能够与大家分享我的研究和经历是十分荣幸的事,希望今后还有机会和大家相互交流学习!

——浙江大学在读博士戴颖

 

      十分感谢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组织的语言学系列讲座活动,通过参与各位同行的分享和报告,帮助我了解当下在语言学其他分支领域的学科进展,帮助我加深理解对语言学不同研究方向的共性和差异,也结识了很多有共同研究兴趣的前辈和同辈,收获良多!

——香港大学在读博士李笑薇

 

      每位老师都在各自的领域知识丰富,讲述精彩有趣,让人受益良多。

——爱丁堡大学在读博士朱若梦

      青年学子对话青年学者,多元视角共话语言学,这是语言学研学社团的一次创新实践,更是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贯彻“中国立场,全球视域”、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模式的生动体现。

      语言学研学社团成立于2021年,前身为《话语、文化、意识》学术沙龙,搭建本硕贯通的学术训练平台,培养学习兴趣,推进学科交叉。目前,本社团下设项目研究组、论文专题组和兴趣学习组,共有成员36人,主办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人才培养系列大讲堂、语言学国际青年学者言谈茶座并坚持每周举办学术沙龙,共产出论文20余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10余人,以第二课堂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思想力和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