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ner-banner

学生工作 | 青春译行,育梦凤庆——国际翻译学院2022三下乡实践服务圆满结束

发布人:华玉勉

       2022年8月6日至8月12日,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2022“青春译行,育梦凤庆”社会实践服务团在学院党委副书记黄爱成、党务秘书华玉勉的带领下,在中山大学派驻凤庆县凤山镇红塘村第一书记张良友的支持下,组织来自国际翻译学院、传播与设计学院、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历史学系(珠海)等院系12名本科生前往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红塘村开展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

 

 

       本次三下乡实践以学院“中国立场,全球视域”理念为指引,聚焦滇红茶国际宣传和凤庆小学英语教育两大主题,发挥团队“外语+传设”、“外语+历史”、“外语+社会学”的跨学科优势,用青年力量服务凤庆乡村振兴事业,以青年之声讲好中国的乡村故事。借此契机,三下乡团队也寻访了凤庆县副县长张哲、中大派驻第四批医疗队队长任超、红塘村驻村第一书记张良友、凤庆电商带头人安丽萍等校友,用笔和摄像机记录下了在凤庆的中大人。

 

 

多维视角看凤庆

 

凤庆,世界滇红之乡

 

      七天行程,三下乡团队爬上红塘村的古茶树种植园“寻叶”,在茶农的指导下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并亲手将所摘茶叶炒制成“生普”,在劳动教育中体验式地观察茶叶制作过程,沉浸式地感受茶农与茶乡的链接。

 

 

       参观滇红茶博物馆和安石活态博物馆时,团队认真记录“滇红之父”冯绍裘先生辗转云南转创制滇红茶的历史,从抗日时期的“一吨茶换十吨钢”,到党中央谢绝凤庆县再送茶的回信,从作为国礼送给来访英国王室成员,到如今凤庆的乡村振兴事业,滇红茶始终与时代共鸣。

 

 

 

       从村民半手工的初制所,到大摆田茶厂的机械化生产,到小罐茶的现代化流水线,再到中大援建的红塘村集体茶厂,不同的生产形态汇聚一县,共同承载凤庆人民对富国兴邦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凤庆,茶马古道重镇

 

      三下乡团队奔赴徐霞客曾驻足品茶的鲁史古镇,拍摄至今仍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和“走马转阁”的骆家大院,并参与鲁史古镇的保护开发听证会,关注古镇的未来发展之路。

 

 

     在小湾镇,三下乡团队从多种视角拍摄并留存树龄三千两百年的锦绣茶尊的影像资料,体悟凤庆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凤庆,中大人耕耘奉献的热土

 

       三下乡团队在中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卢彦询师姐的带领下参观鲁史中学,从历届中大研支团成员留下的感谢信中,了解中大人如何用青春之花托举贫困学子的人生之梦;与中大第四批长期派驻医疗队队长任超医生的交流中,记录下了凤庆县人民医院里的中大印记,感受中大人如何结合学科优势将大湾区医疗资源惠及凤庆人民;到红塘村各家各户走访,“有机茶园”“危房改造”“路灯”“水渠”“金丝皇菊种植园”“免费义诊”“小林漫画”“集体茶厂”……成为了村民口中的高频词,穿插在叙述过程的是郭兴勇、蓝澍德、张良友前后三任驻村第一书记为村民所做的暖心之事。情到深处,不少村民们激动地重复说到,“感谢中大!”

 

 

     此外,团队开展了“情系桑榆晚,爱在夕阳红”三下乡公益摄影活动,为红塘村老人拍摄照片,以影像定格时间。

 

 

田野调查向基层

 

调研,走在乡野之路

 

     在张良友书记的支持下,三下乡团队围绕乡村师资队伍建设、乡村家庭教育观念等主题实地调研红塘村小学英语教学的困境。

 

     6位大摆田完全小学乡村教师分享了个人现状、职业发展情况、教学实践和教学感受等,让小组对当地乡村教师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在教育资源最贫瘠的农村地区,教师群体面临着老龄化、“下不去、留不下、教不好”等亟待解决的难题。他们甘于清贫,以“教书育人,滋养一方人民的精神,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为己任。

 

 

      跟随着当地小学教师的脚步,三下乡团队中的五位成员到6名小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不起眼的小坡上,大大小小几间平房、数十里的蜿蜒山路和红土地上的篮球坝构成了他们简单淳朴的童年。

 

      孩子们各有各的梦想,但他们的寻梦之旅注定没有城市里的孩子般顺利。杨老师提到“学校的教学方式都是一样的,(乡村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的滞后不仅是“学习改变命运”观念的滞后,更是教育方式的滞后。在走访中,鲜少有家庭不支持孩子学习,但许多家庭“知教育却不知如何教育”。家庭的物质保障是儿童教育的根基,家庭的教育观念家校共育的关键,两者缺一不可。

 

 

 

对话,了解英语教学现状

 

      为观察小学英语教育政策与落实情况,团队成员前往凤庆县教育体育局对话李永琨副局长,她站在市县的宏观角度,从教师英语教学能力、师资资源等维度分析了凤庆县的教学现状,并希望小学英语教学能够“臻于至善”。

 

 

      为探寻小学英语缺失对学生中学英语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影响,团队成员紧接着来到了凤庆县一中,与6名初高中英语老师进行对话,老师们认为凤庆孩子们的英语更多地依靠中学阶段的努力学习。

 

·

夏令营,教学实践在红塘

·

夏令营,点亮启蒙之火

 

      从8月9日至11日,部分团队成员为来自红塘村大摆田完小、团山完小等多个学校的近40名孩子举行了一年一度的暑期夏令营,三天的课程包括英语复习课、预习课、思品与乡土课、英语趣味拓展课和手工课等。

 

 

      复习与预习课是对国际翻译学院团委志工部为凤庆县13所小学开展一年的“翻阅人海,爱译远航”英语远程支教课程的成果验收,也是下一年英语线上教学的预演。在思品课上,孩子们认识世界、畅聊理想;在趣味拓展课上,孩子们学习情景交际;在手工课上,孩子们就地取材,用树叶和花朵涂鸦出一张张水粉画,制作一份份精致的干花书签。

 

 

茶话会,畅想美好未来

 

      本次夏令营最后一节课结束后,红塘村大摆田完小的7位五年级学生演奏了葫芦丝《月光下的凤尾竹》,孩子们写下自己走出大山再反哺大山的未来期许,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大帮扶,求学中大的梦想开始在心中萌芽。红塘的路,未来的路,始终都在他们脚下,稚童与少年都当奋楫笃行,踵事增华。

 

 

      接下来,三下乡团队将制作滇红茶国际宣传的多语种视频和中大对口帮扶凤庆的纪实视频,将在凤庆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传递给更多人。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近年来,国际翻译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走向基层,深入农村,用自己的行动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学们通过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走出象牙塔,对乡村振兴战略、国际传播等宏大命题有了切身感悟,在实践中坚定了服务国家战略的理想信念,明晰了个人努力方向,为书写乡村振兴战略宏伟篇章、讲好中国故事贡献青春力量。